论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如何确认了
原子核结构模型
黄啸天 2012213734 数学物理交叉班
我是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一)原子内部的电荷分布情况,两种模型的建立。 (二)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一些计算。 (三)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一些理论解释。
1.首先,有个前期的背景,卢瑟福的老师汤姆森提出了第一个原子模型,“枣糕”模型:原子中的正电荷是有一个均匀体密度ρ,分布于一个大小等于原子的球内(原子半径约为
10-10m),电子就是一颗一颗地对称地嵌在该球的不同位置,
并以各自不同的频率在振动,辐射电磁波的一个模型。 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主要为了检验汤姆森的模型的正确性。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被靶金属散射时候,只有微小的偏转,大概只有2~3左右,这是比较吻合汤姆森模
0?90型的,但是有大概8000分之一的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
00甚至有的接近180,这个用汤姆森模型就解释不通了。因为在汤姆森模型假设下,根据计算原子中的电子对α粒子的作
00.0157用,最多只能使α粒子发生的偏转,不能显著改变α
0粒子的方向。如果偏转主要由于内部正电荷引起,可是按照汤姆森模型计算α粒子斥力极小,其引起的偏转角?最大不超过0.026,无法使α粒子产生大角度散射,所以汤姆森的
0模型无法解释这一大角散射现象,所以模型的正确性引起了很大质疑。 下面是具体计算:
3. 其实又通过计算数量级,可知要产生大角散射,汤姆森原子模型的正电荷部分要小到10?14m数量级,但是原子的数量级又是10-10m,显然是和汤姆森模型相悖的,所以卢瑟福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模型(行星轨道模型):正电荷质量集中早很小的核心体积里,且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则在和原子大小同数量级的轨道上做绕核转动。 4.卢瑟福原子模型可以对于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做出合理解释,按照卢瑟福模型,当α粒子距离靶原子中心r(0?r??)时
12Ze2候,所受的斥力是F卢?,所以只要r足够小的时候,
4??0r2α粒子所受斥力足以使α粒子产生大角散射。 可以建立一个散射模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