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负荷反应(Load Response,LR) 3、 中间支撑(Mid-stance, MSt) 4、 终末支撑(Terminal Stance,TSt) 5、 摆动前期(Pre-swing, PSw)
初始接触时相是承重腿浮肿或重量承受阶段,占步态周期的前10%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一只足正在离开地面,同时另一只足正在接受身体重量并且开始吸收初始接触的振动。由于两只足都与地面接触,这一阶段属于双支撑,即双腿支撑阶段。负荷反应和中间支撑相是单支撑或单腿支撑阶段,占据下一个步态周期的40%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一侧腿单独承受身体的重量,同时另一侧腿经过其摆动时相。这时,支撑腿一定要能够承受住身体的重量,身体也一定要能在这一侧腿保持平衡,并且该侧髋部要保持稳定一维持平衡,支撑腿胫
图2. 支撑时相
骨一定要向前超过静止足。终末支撑时相和摆动前时相构成非承重阶段,要占步态周期的后10%时间,在这一阶段,支撑腿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对侧肢体并且准备进入摆动时相。正如初始接触瞬间,双足都与地面接触,这就形成了步态周期中的第二次双支撑。
图3 支撑时相
(三)摆动时相
步态的摆动时相发生在一侧足不承重并向前移动时。摆动时相要求摆动腿的足趾离开地面,同时对腿的长度要适度调整。这一过程占步态周期时间的40%左右,并且包括3个子时相。
1、 摆动初始(Initial Swing,ISw):加速 2、 摆动中期(Mid-Swing,MSw)
3、 摆动末期(Terminal Swing,TSw):减速
加速发生在摆动足离地时。在正常步态中,这一加速向前的动作需要迅速的膝关节屈曲和距小腿关节背屈来完成。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膝关节屈曲和距小腿关节背屈不能,进而会导致步态的改变。摆动中期时相发生在摆动腿临近承重腿时,此时承重腿正处于中间支撑时相。在最终的时相(摆动末期时相或减速时相),摆动腿减速并准备于地面的初接触。在正常的不太重,股四头肌控制膝关节伸展,腘绳肌控制髋部屈曲。
9
图4. 摆动时相
图5 步态周期 步行,跑步
三、异常步态 (一)减痛步态
减痛步态(镇痛步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或足部损伤所致。受影响下肢的支撑时相较未受影响下肢的支撑时相短,这是由于患者希望受影响下肢的负重减少造成的。未受影响下肢摆动时间减少,最终未受影响腿的步长减少,行走速度减慢,步调减慢。 (二)关节步态
关节步态主因关节僵硬、松弛或畸形造成,疼痛可有可无。由于患者髋或膝关节僵硬,整个下肢被提得比正常腿高,以便离开地面。这种弓形运动有助于减低用来使受影响腿抬离
10
地面所需的能量。由于髋、膝关节或两者 的屈曲不能,两腿之间步态长度是不同的。 当僵硬的肢体承重时,步态长度通常减小。
(三)共济失调步态
如果患者感觉较差或缺乏肌肉协调性, 就会失去平衡和基区增宽的趋势。小脑共济 失调患者的步态会出现局部倾斜或蹒跚,所 有的运动都十分夸张。感觉共济失调者的足 由于没有感觉而与地面拍击。患者在走路时 还在看着足下的情况。这种步态是不规则的、 急速的且摇摆不定。 (四)挛缩步态
如果下肢关节固定时间过长或关节的病理损伤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下肢关节可表现出挛缩状态。髋关节屈曲挛缩经常造成腰椎前凸增加和躯干过伸,并伴有膝关节的屈曲,以使足能抬离地面。如果膝关节屈曲性挛缩,患者表现出过度的踝背伸,这种现象可以在摆动时相末期到支撑时相早期出现在未受影响的腿,在终末支撑时相出现在受影响的一侧,表现出足跟抬起过早。距小腿关节的跖屈挛缩导致膝关节过伸(受影响腿中间支撑时相)和伴有髋关节屈曲的躯干前倾(中间支撑时相到终末支撑时相受影响的腿),受影响的腿经常发生足跟抬起过早。 (五)马蹄足步态
躯干整个负重主要在足背外侧或外侧边 缘,具体的视畸形程度而定。在受影响的一 侧,肢体承重时相减少,并出现跛行。骨盆 和股骨外旋可以部分补偿胫骨和足部内旋。 (六)臀大肌步态
髋伸肌(臀大肌)肌力减弱,在初始接 触时相(足跟着地)患者会通过向后牵引躯 干来维持支撑腿髋关节的伸展。这种步态就 是躯干特征性的反向倾斜。
(七)臀中肌步态(Trendelenburg步态)
图8 臀大肌步态
图7 共济失调
步态
图6 关节步态
如果髋外展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肌力减弱,在支撑时相这些肌肉的稳定作用就消失了,患者出现躯干的过度侧倾。如果双侧臀中肌肌力减弱,步态表现为反复的两侧摆动,导
11
致“摆动步态”或“舞蹈演员步态”。
(八)偏瘫步态
有偏瘫或偏瘫步态的患者以环形运动的方式把瘫痪的腿向外、向前摆动或直接摆动向前。同时,受影响的上肢会环绕躯干抬起以获取平衡。这种步态有时也特指一种神经性或松弛性步态。
(九)帕金森步态(震颤麻痹步态)
帕金森步态患者的颈、躯干和膝关节是屈曲的。这种步态的特征是缓慢移动或有时短而快速的步伐(短小步态)。手臂僵硬的举着,并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相关运动。在此步态中,患者可能想前探身子,并且行进越来越快好像不能停下来(慌张步态)。 (十)跖屈肌步态
如果跖屈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踝和膝关节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大影响。缺乏跖屈肌的作用,会导致足蹬踏并推地面的力量减少或消失。支撑时相会减少,在未受影响的一侧步长会更短。
(十一)腰大肌跛行
患者表现为摆动通过时非常困难,跛行会伴有躯干和骨盆的过度运动。跛行可能是由于腰大肌肌无力或反射抑制造成的。这种跛行的经典表现是髋关节的外旋、屈曲、内收。患者骨盆和躯干夸张的运动有助于使腿屈曲。 (十二)股四头肌步态
如果股四头肌损伤,患者会以躯干和下位肢体运动代偿。躯干进一步的前屈和距小腿关节有力的跖屈可造成膝关节的伸展(过度伸展)。如果躯干、髋屈肌和踝部肌肉不能完成这一动作,患者可能会用手来伸展膝关节。 (十三)剪刀步态
由于髋内收肌痉挛造成。由于髋内收肌痉挛性麻痹使膝关节并拢以致要用很大力量才能推向前摆动。在痉挛性截瘫、痉挛性脑瘫的患者中可见。 (十四)短腿步态
图9 臀中肌步态
图10 偏瘫步态
图11 帕金森步态
12
如果患者一侧腿比另一侧短或一侧腿骨有畸形,就会表现出向患侧侧向移动和骨盆向患侧下坠,进而造成跛行。患者受影响侧足可能有旋后动作使肢体拉长,未受影响一侧的关节表现出过度屈曲或在摆动时相通过抬高髋关节来使足抬离地面。 (十五)跨阈步态或垂足步态
患者出现踝背屈肌肉无力或瘫痪的情况,从而造成足下垂。为了避免并代偿足趾拖地,患者把膝关节抬得比正常要高。在初始接触时相,足由于背屈肌的肌肉、外周神经或神经根支持的肌肉损伤,导致背屈肌不受控制,足浴地面拍击。
图12 腰大肌跛行
图13 剪刀步态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