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这是一套系统、实用的沟通技巧,适应于每个年龄阶段的父母。
为了清晰地了解课程内容,我给大家展示课程的思维导图——
课程有四大块内容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
⑵行为划分
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 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
绪的行为。(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
行为”。)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行为目的:
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岁以下)——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2、问题归属
“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
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
孩子有问题
父母有问题
双方都没有问题
双方都有问题(包括两种情况:孩子问题引发父母问题,父母问题引发孩子问题。)
二、需求冲突
需求冲突的特征:亲子之间的冲突既不是孩子个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的问题,既问题主权归亲子双方所共有,也就是问题双方都进入问题区。
解决方式:输赢式、双赢式
输赢式——第一、权威式:父母动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结果好像父母赢了,孩子输了,其实不然;第二:纵容式:父母怕得罪孩子,怕引起冲突,一味的迁就孩子,满足孩子,随他去吧!结果
是孩子赢了;第三:摇摆式,就是在权威法与纵容法两者之间反复不定。
与输赢式相对的是双赢式,有六大步骤(后面将具体介绍)。
三、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可以是态度、行为或是信仰等。大孩子与父母之间更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
解决的方法:
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父母改变自己
接受现实
四、维持和谐
1、肯定性我信息: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得让父母能够接受时,父母向孩子表达肯定情绪——欣赏、高兴、感激、放松、幸福等。
2.预防性我信息:预先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要做的事和要求,用来预防不可接受行为的发生。
3.表白性我信息:亲子双方都没有问题时,大家和睦相处,在这种状态下,父母可以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信念、价
值观等。
这幅思维导图是郭教授在讲课的时候随着课程展开的进度,一点一点画在一整张大纸上的。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层次展开之前和结束之后,都要回到这幅思维导图展示的相应位置,力求课程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逐步明晰的图式。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