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5 6 7 13
名词解释
第一章(重视名词解释)
1、政治 :人类政治现象之一。即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政治活动以及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对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与行为。也就是社会需要资源分配,且社会资源是一个权威性和系统性的分配过程。(107) 2.博弈论 :亦名“对策论”。【game theory】是20世纪中后期经济学经典分析工具之一,后引入政治学领域。即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里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包括局中人、规则、资源、对策(策略)、目标等五个部分。主要类型包括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其中非零和博弈包括积极和消极两部分。经典代表为囚途困境;总体的状态为冲突和合作;(168) 3.零和博弈 :博弈论中的代表概念之一,与非零和博弈相对,属于非合作博弈。即在严格的竞争下,参与博弈的各方,一方所得为一方所失去。注重绝对利益的收获,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例如两位候选人之间的总统竞选(113);
4.非零和博弈: 博弈论的代表概念之一。与零和博弈相对。属于合作博弈。即在严格的竞争下,参与博弈的局中人,一方所得并不是一方所失。注重相对收益。其中包括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和消极的非零和博弈。积极的非零和博弈指的是收益的局中人大于损失的参与者,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中美关系;消极的则与之相对,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间的核竞争。(151) 5.SSP范式:situaion-systerm-performance;
6、政治学(政治哲学 政治科学 ):学科、应然和实然;
7.古典主义政治学:Time,代表,关键词【规范、价值、伦理与道德 价值判断】 8.旧制度主义政治学:时间,传承,主要特征3个;
9.行为主义政治学【参考政治学原理】: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著名的政治学理论发展阶段之一。但没有统一的理论模式,主要特征有:(1)在制度危机下,倡导价值祛除和价值中立,否定政治学的功能,试图从国家机构的静态描述到对政治过程的研究。(2)着眼于人以及人的行为,远离政治学的基本传统价值,不关心重大的社会问题,(3)政治行为看作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并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分析,著名的代表有较有影响的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西蒙和E.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等;注重研究的实证化、科学化和中立化;
10.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又称后行为主义。现实原因源于20年代末迫于行为主义针对美国国内反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等无法解释而出现的。来源于经济学人的经济假设,微观的个人思维主义和个人偏好选择,远离政治学基本传统; 1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12.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1
13.行为主义
14.理性选择主义 15.社会选择理论 16.集体行动理论
17.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现代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基本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研究工具很多种,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等。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核心方法:个人主义;分析范式:个人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个人的偏好出发,参与活动,并从交易活动中获利。有助于解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但忽视利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18.新制度主义: 即西方政治学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知识渊源于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主要流派为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77)
19.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形成与选择是由人所出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其一个主导型的范式和话语。方法论为归纳法,反对技术工具。
20.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观点(1)重视制度安排对人等作用,(2)坚信个人偏好的作用,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路径替代理论。
21、制度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与熊彼特创新理论两个学术流派的融合。由诺斯和戴维斯提出。“制变创新”指的是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指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会融组织、银行制度、公司制度,工会制度、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等)的变革。促成制度创新的因素有三种: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定社会集团或个人对自己收入预期的变化。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一些人利用机会自发倡导,执行较为容易获得制度不均衡的利益机会,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的命令与法律来执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了该点。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政治权力:即在政治关系中,权利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利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主要因素包括:权力的主体和客体,目的性和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其中,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利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2、强制性权力:即政治权利类型之一。是政治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之一。基本以威胁为基础,是国家政治秩序稳定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需制裁。 记清逻辑 3、功利性权力
4.操纵型权力:政治权力类型之一。即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政治社会化等手段。
2
5.人格型权力
6.权力 7.权威 8.合法性 9.公民身份:即由社会学家马歇尔首于1949年提出,主要要素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个部分。其中公民权力包括自由所需的自由财产和司法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等政治行为,社会权利指的是经济福利、社会安全和文明生活等的教育体制公共服务等。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都享有一种在权利上和义务上平等的地位。在理论上分为两大流派。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流派理论。
10.自由主义公民观
11.共和主义公民观 :公民身份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属于积极的形象。具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在公民资格的目的上,追求的是个人在共和国中的自由。在表现形式上,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把公民资格看做是一种法律地位,具有明显的法律色彩。公民身份理论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必须在民主政治下才有所谓的“公民”,第二,必须存在最低限度的开放社会。
12.韦伯的权力观【定义和名言】认为权力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即为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作为明确对象出现为20世纪60年代由阿尔蒙德《比较政治体系》提出。取代了“民族精神”等概念。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裹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阿尔蒙德其分类有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后衰落后由20世纪80年代普特南提出“社会资本理论”继续对该领域延伸发展。
2.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分类中之一。是按照马克思的深层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阶级结构为基础划分的,与大众政治文化相对。主要指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91)
3.大众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分类中之一。是按照马克思的深层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阶级结构为基础划分的,与统治政治文化相对。一般成员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4.狭隘型文化:是政治文化分类之一。是按照阿尔蒙德针对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等态度、认知与情感的去向为划分,另俩个为顺从型和参与型文化。具体指的是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167)
5.顺从型文化 :是政治文化分类之一。是按照阿尔蒙德针对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等态度、认知与情感的去向为划分,除此为狭隘型和参与型文化。具体指的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
3
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153)
6.参与型文化:是政治文化分类之一。是按照阿尔蒙德针对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等态度、认知与情感的去向为划分,除此为狭隘型和顺从型文化。具体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165)
7.社会资本:政治文化的新模式之一。在政治文化研究沉寂后20世纪80年代,普特南提出的。具体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收益。主要组成部分为信任、互惠规范和社会网络。主要特征为:(1)可以提高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2)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建成;(3)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4)是一种公共物品。(173) 8.政治社会化:即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成长的过程。就群体而言,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成员与体系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政治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9、政治制度
10、阿尔蒙德:美国政治学家。 结构-功能主义的创立者。在20世纪50 、60年代于《比较政治体系》提出提出著名的“政治文化理论”代替“民族精神”。定义、内容与分类。
11社会资本理论:参考上面答案。
12、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中的一类。是政治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所谓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和性别等的不同,产生了有别于主流政治文化整体性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并在政治体系中起着一定影响作用的政治文化。主要包括大众政治亚文化、青年政治亚文化、知识分子政治亚文化。
13政治意识:即时政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现象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个体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是整个民族整体政治心理的呈现,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
第四章 意识形态 1. 信仰体系
2.意识形态: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3.马克思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 5.新自由主义 6.新保守主义 7.社群主义 8.民族主义
9、曼海姆、马克思、韦伯的意识形态比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第一、它是对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