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实法治基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7 19:43: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4.1《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能力目标

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

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3.教师讲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46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2.总结原因: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4.1《夯实法治基石》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exsg1uz339uewu2s0h44x67j2pwjr01e7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