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7.登泰山观日出(第一课时)jwq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6:26: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7.登泰山观日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描写景物的写作特点。

2.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方面内容,指导朗读第四节,并背诵。 3.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并学习运用。

4.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并学习运用。

板书:17.登泰山观日出

时间顺序 抓特点 写生动 移步换景 山高 比喻

云美 排比 路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泰山吗?看,这就是巍峨雄伟,峻拔壮观的泰山。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板书:登泰山观日出

2.读课题, 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个方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抽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登泰山,哪几节又写了观日出呢?用“//”划分。

三、研读课文1~6小节。 (一)学习写作顺序

过渡:我们知道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顺序游览)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2. 交流。

3. 引读这些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时间顺序 移步换景 4. 同桌讨论并填空。 时 间 地 点 景 物 凌晨2时半 刚4点半 天已微明 山脚下 中天门 对松亭 整个泰山 /(怕耽误看日出,赶着上山) 山势、云海 /(虽然没有具体时间,但通过文章 南天门石阶 山路 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经到了——) 7点10分 日观峰 /(准备看日出) 5.借助表格说说作者登泰山的过程。 6.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

(二)学习景物描写

1.过渡: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整个泰山、山势、云海、山路)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泰山景物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读读,想想作者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手法写的?

板书:抓特点

2、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山高,云美,路陡”的特点。(随机出示)

◆山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1)这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读)

板书:山高

(2)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写出泰山的高的?

板书:写生动 比喻

(3)指导朗读。

引读:凌晨时分,夜色正浓,整个泰山给作者的感觉是——生读(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形多: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1)什么叫依稀可辨?(模模糊糊可以分辨出)为什么依稀可辨?(浓浓云雾

笼罩,天色微明)

(2)这时作者站在亭前看到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怎样写出这一特点的?

(3)出示图片,理解比喻的巧妙。 师:作者比喻真是巧妙马鞍俯卧(低),驼峰耸立(高)【配合手势】,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 (4)指导朗读 (5)比较句子: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说说他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1出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

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山势依稀可辨,有的

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预设回答:相同点是都是描写泰山;不同点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一个是在泰山脚下,一个是站在亭前向下俯视,所以写出来的喻体也就不同。) 2师:○(抬头望去,向下俯视变红)在夜色中,当你抬头望去,看到的泰山,给你什么感觉?(变红: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天色微明,站在亭前,向下俯视,看到的泰山又是怎样的?(变红: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3师小结:作者在描写泰山时,由于所处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因此看○

到山的形状也不同,感受也不同。 4男女生分别读 ○

◆云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1)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变化多)

(2)自己读读,说说怎么写出这一点点的?(比喻、排比) 板书:排比 (3)比较句子。

1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涨潮时的海水。

2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

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板书(云美)

(4)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生(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生 (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生(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5)指导朗读、背诵 (6)指导写话。 ○1想一想如此变化多端的云雾还像什么呢?

结合图片以及所给的动词,指导学生抓住动词,运用比喻说说云雾的动态美。 2 练习: ○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3 交流,点评 ○

◆路陡: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抓住“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窄窄的”“ 艰难地”体会山路之险峻。

(1)山路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写生动的? 板书:路陡

(宽一丈,直落而下,窄窄的,艰难地)学生找到瀑布直落而下(出示图),山路像什么?(瀑布)体现了什么?(陡)还有哪里也写出了陡?(艰难地向上攀登)

(2)朗读体会。

四、总结:

1、总结:作者在登泰山时,他按时间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了登泰山过程中看到景物,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泰山的高,云雾的美,山路的陡。 2、引读描写景物的句子。

3、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登上了泰山,领略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下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在观日峰看日出。

五、作业

1、背诵第4节 2、想象写话。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搜索更多关于: 17.登泰山观日出(第一课时)jwq 的文档
17.登泰山观日出(第一课时)jwq.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f1rt0z3gv9x6b7430w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