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器宇轩昂、气质高贵,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老树一年四季会伸出颜色不断变幻的手——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在秋天。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村人聚集在老树下,话语像弹丸一样,在月光的斜坡上顺流而下。春天种下的庄稼籽粒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猪崽已经坐胎……一团腾腾的俗世烟火,一种实实在在的日子波涛。老树像神,聆听着,喜悦着,悲伤着,它的枝枝叶叶守护的,是流溢的粮食,生殖的人畜,苍生的柴米油盐。 村庄的老树下,没有悠闲安逸的隐者,没有轻若水烟的白云。如果有一位母亲挎着一篮子还带着大地温凉体温的土豆,歇息在老树下,那也只是劳动乐曲的一个简短的休止符。这位母亲将土豆篮子放在脚边,她安详地坐在树阴下,相当满足地瞅着她的一篮子土豆。即便是一位贵夫人瞅着自己价值连城的宝石,也没有这位母亲瞅着这一篮子土豆的眼神更澄明、美丽、高贵。是在什么样的星辰下,什么样的细雨中,这位母亲将希望、梦想和土豆的种子一直下到了大地温厚的被子中,并日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夜夜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企盼着那些玛瑙一样的小土豆,新月一样一点一点地长胖呢?
如今丰收了,篮子在,土豆在,母亲在,老树在。短暂的一瞬,她靠着老树粗大的根系睡着了。她是劳累的,成年累月艰苦劳作的风霜,雕塑和定型了她脸上的每一块肌肉,她歇息时,劳累还是紧紧地跟随着她,她坐着,可她还是显得劳累。
村庄的本质就是劳累,田园诗中的村庄是用来想象和溢美的,不是用来居住和生存的。
再看看树阴下卧着的两头牛吧,它们正静静地在一堆草前嚼食,在耕耘的间隙里,补充着继续耕耘的体力。牛吃饱了,双目微合,我看到牛开始做梦,是一个关于耕耘的梦。耕耘的梦是牛的安慰,它能从老树下一直追逐牛到天涯海角。村庄中的牛,能甩掉什么,也甩不掉关于耕耘的梦。梦里,等待耕耘的土地广阔无边,赶牛人的鞭子在云天下啪啪作响,耕耘杖是一只坠地的飞鸟,要牛来帮助它一次次腾空而起。梦里的牛想,要是能够有点闲暇美美地做上个关于闲暇的梦,该有多好。等把眼前的这块地耕完了,一定要躺在老树下,好好地睡上一觉,做一个只嚼食青草,一垄地也不耕,就干待着的梦。
醒时耕耘,梦中耕耘。村庄如此,人畜都是如此。
老树越发苍老了,但它还在支撑着村庄的壮美。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手上攥着一粒树种,从老树下跑过,当她摊开手掌的时候,一株碧绿的小树苗便长在了她的掌心。 12.请分析第二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写两个即可)更加形象地展现了老树与村庄的密切关联,老树是村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背景。(2分) 13.为什么会说老树最美的时候是秋天?(4分)
秋天的老树颜色苍黄,树叶透明,一年中最为美丽;秋天庄稼收获,人畜生殖,老树能守护这样的俗世生活,能够和人们情感相通。(4分,每点2分) 14.结合全文,说说老树对一个村庄的存在意义。(6分)
老树能抚慰村民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它能够聆听和见证村人们的俗世生活;它能够给村民带去希望和憧憬;老树支撑着村庄的壮美。(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得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小树苗和小女孩分别是老树和村民生命的延续;(2分)老树老了,但是生命是一代代延续下去的,未来的希望总在;(2分)未来树与人的密切关系会周而复始,小树苗终将成长为老树,依然会守护着村庄。(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 王梦影
⑴和颐酒店遇袭女性,衣着得体,遇事冷静,还是遭遇了质疑:怎么这么晚回房间?上个月,一位母亲在电梯里阻止男子吸烟,被拳脚相加,却遭微博红人怒斥:怎么做母亲的?不能忍气吞声么?本月初,一位中国旅日女留学生在家中遇害,嫌疑犯是她友人的同居男友。据被害者母亲陈述,凶手有家暴倾向,友人不得不向遇害女生寻求庇护,借住家中。这位姑娘仿佛已经无可指摘了。可她似乎仍有“不足”之处:怎能如此善良?警惕心呢?
⑵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⑶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更糟的是,对受害者的审视会变成某种暗示,从键盘上蔓延到人心里,内化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受害者是羞耻的。受害者有罪论并不新鲜。自1965年威廉·莱恩提出这个名词开始,不公正的社会文化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围观者的头脑,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受害者有罪。
⑷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肯定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⑸当事件已经发生,过程已经了解,这种找寻似乎非常容易得到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显得漏洞百出。就像我躺在柔软的沙发里抱着爆米花,对着恐怖片里的傻白甜不断痛心疾首:门口就是怪兽啊,半夜三更听到响动,出去看个啥!我看到那个人进地下室了,你就别跟着下去了!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能活到片尾。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因为我们开着上帝的视角。
⑹当我们俯视受害者,他们似乎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犯傻、心软、莽撞……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看到事态发展的进度条,不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再也不能够辨认每一个路人的忠奸,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我们站在当事人的位置,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⑺其实,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根本就找错了方向——约束受害者再严厉也是没用的。
⑻用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量,完全可以用来追问和督促——被诈骗者利用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漏的?公共场所的监控和警察的及时反应如何到位?遭遇家暴的妇女有没有更安全的求助机构? ⑼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数十名高矮胖瘦的性侵受害者和歌星Lady Gaga一起走上舞台,共同演唱“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不知道我的感受如何”。当时的副总统拜登介绍他们时这样说:“他们不断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⑽不幸永远在发生,之所以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绝不是某种优越,只是幸运而已。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由三件侵害事件的受害者遭到质疑、怒斥、指摘,提出公众讨论的意义应在于警示;接着,指出一直以来人们有着“受害者有罪”的逻辑是因为我们开着上帝的视角;最后,提醒大家应站在受害者的位置关闭上帝的视角,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6分,一点2分) 17.简要概括具有“上帝视角”的人有哪些表现。(6分)
俯视受害者,指出他们的不足;能事先看到事态的发展进度,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能清楚辨认人的忠奸善恶,认为自己不会受骗受害。(6分,一点2分)
18.结合文章内容,列举“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的正确做法。(6分)
不再严厉批评受害者,应该合力制约加害者,防范犯罪;督促政府职能部门严格、高效执法并建立健全求助机构;站在当事人的位置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6分,一点2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 (节选自《闲情偶寄》)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元 人 非 不 深 心 而 所 填 之 词 皆 觉 过 于 浅 近 以 其 深 而 出 之 以 浅 非 借 浅 以 文 其 不 深 也,
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对1处得1分,超过4处得0分) 21.《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清,李渔。(2分,每空1分)
22.根据材料,概括元人之曲和后人之曲的异同。(4分) 异:元人之曲用词浅显易懂,后人之曲则用词典雅精深。(2分) 同:两者思想内容上都较为深刻。(2分)
译文:元代人并非不读书,然而他们所作的曲子,绝对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是因为他们有可用的书面知识而不愿去用,绝非应当用时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后人的曲子却是满篇的书面之语。元代人作曲并非没有深刻的立意,然而他们所填的词,人们都觉得过于浅显易懂,这是因为他们立意深但是表述浅显,并不是借助浅白的文字来掩饰文章立意的不深刻,后人的曲子则是立意和表述都非常精深。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常四爷身为旗人,但不满腐败的清王朝,更痛恨洋人。他曾经锒铛入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后又凭力气卖菜为生。他一生耿忠、倔强,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 B.《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是封建保守人物的典型。“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C.《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之死,引起了哈姆莱特跟波洛涅斯的决斗,加重了戏剧的悲剧性,她的出现也使得充满男性阳刚气味的戏剧,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D.《边城》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的对歌、赛龙舟等风俗的描写,展示了边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E.为资助远走印度的查理,欧也妮将自己积蓄的金路易全部送给了他,换得查理母亲的梳妆匣作为纪念。葛朗台得知后大发雷霆,软禁了她,只提供清水和面包给她吃。
B、C (B项九斤老太只是一个思想落后的农村妇女,不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C项“波洛涅斯”错,应为“雷欧提斯”。) 24.简答题(10分)
⑴ 刘备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了哪些策略?后人将这次谈话称为什么?(4分)
答:①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②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③南抚夷越,西和诸戎,④等待时机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北伐,进而一统天下,恢复汉室。(1点1分,答对2点即给2分) 隆中对。(2分)
⑵ 《红楼梦》以多个回目点明“鸳鸯”这个人物,绝非偶然。她是小说中依赖于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而又最具反抗性的人物之一,请举例简析其形象特点。(6分)
答:①世俗才华出众。是贾母的第一个心腹之人,帮贾母管理财物,替大家族儿辈尽孝;“三宣牙牌令”体现了突出的才情。 ②本性善良。“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尽自己能力保护司棋;刘姥姥来“打秋风”,她热情赠礼。 ③刚烈敢为。“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誓死抵抗贾赦荒唐的求婚要求;“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中敢于质询王熙凤对贾母葬事办理不周并且刚烈殉主。(每点3分,答出2
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于丹被轰:文化名人不是到处撒的胡椒面 肖复兴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一场昆曲名角的演出上,于丹被轰,尴尬退场。一时间,众说纷纭,力挺者和拍砖者,兼而有之。其实,这个时代,是大众最愿意拿名人开涮的时代。大众的选择,往往隐含着大众文化中既定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尽管这样的取向和标准有时候摇摆不定。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走出书斋和象牙塔而粉墨登场走向大众文化的舞台,就一定如演员一样,总会有盛有衰地潮起潮落,不可能总有光鲜的“挑帘好”,而不能有被喝倒彩儿的时候。被追捧和被开涮,都是走出传统课堂和书斋而步入新媒体前沿的文化名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因此,文化名人要明白,自己只是大众文化旋转机器的齿轮之一。他们所咬合的与其说是自己的专长——文化,不如说是大众文化对这些文化的兴趣、利用和颠覆。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生产,便也就把文化名人置放在了一个生产的机制里,可以以包装制造任何明星的方式,包装制造出文化英雄捧上云端,也可以将其作为商品在有效期外打折出售,乃至颠覆于脚下。此次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遭遇,于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即便再学有专长,哪怕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遇水搭桥,见山开路,处处逢凶化吉。文化名人不是万金油,可以随便搽;不是胡椒面,可以到处去撒。于丹此次马失前蹄,其实质是对自己估量失准,即使你精通昆曲,面对的毕竟不是你的专业所长,实在没有必要做这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需要警惕和自律的是,无论金钱的诱惑还是友情的驱使,或是商家灿若莲花的游说,有些地方,文化名人是要慎行的。所有事物都暴露在信息的残酷无情的光芒里。人们常常被这样的光芒所误,甚至所刺伤,却极愿意飞蛾扑火一般投向它。 ﹙有删减﹚ 25.根据材料,概述“于丹被轰”的原因。(6分) 答:⑴时代因素:这是一个大众最愿拿名人开涮的时代,大众文化有着既定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文化名人被追捧或被开涮都存在可能。⑵文化生产机制的特征: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生产,文化名人作为商品,可以被华丽包装,也可以被打折出售,甚至被颠覆。⑶个人估量失准:于丹对自己估量失准,对昆曲的研究并不是她的专长。﹙每点2分﹚
26.依据上下文,划线句子中的“光芒”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全面性(让所有事物无法隐藏);客观性(残酷无情);有伤害性(人们常常被这样的光芒所误,甚至所刺伤)。(每点1分) 27.结合材料内容概述文化名人如何做到“慎行”。(6分)
答: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⑵要有自知之明,精准估量自己的专业所长。⑶要保持警惕之心和自律意识,远离各种诱惑。﹙每点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