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8动合辅助触点闭合,Q0.1得电自锁,其动断辅助触点Q0.1断开,T38失电复位,开始循环,当需要停止时按下停止按钮I0.5,Q0.7得电并自锁,当T38得电时Q1.0得电,停止工作。
第3章 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
为了延长PLC控制系统的寿命,在系统设计和生产使用中要对该系统的设备消耗、元器件设备故障发生点有较明白的估计,也就是说,要知道整个系统哪些部件最容易出故障,以便采取措施,希望能对PLC过程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和维护有所帮助。 3.1系统故障的概念
系统故障一般指整个生产控制系统失效的总和,它又可分为PLC故障和现场生产控制设备故障两部分。
PLC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主机箱、扩展机箱、I/O模块及
相关的网络和外部设备。现场生产控制设备包括I/O端口和现场控制检测设备,如继电器、接触器、阀门、电动机等。 3.2 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
3.2.1 PLC主机系统
PLC主机系统最容易发生故障的地方一般在电源系统、电源在连续工作、散热中、电压和电流的波动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系统总线的损坏主要由于现在PLC多为插件结构,长期使用插拔模块会造成局部印刷板或底板、接插件接口等处的总线损坏,在空气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的影响下,总线的塑料老化、印刷线路的老化、接触点的氧化等都是系统总线损耗的原因。所以在系统设计和处理系统故障的时候要考虑到空气、尘埃、紫外线等因素对设备的破坏。目前PLC的主存储器大多采用可擦写ROM,其使用寿命除了主要与制作工艺相关外,还和底板的供电、CPU模块工艺水平有关。而PLC的中央处理器目前都采用高性能的处理芯片、故障率已经大大下降。对于PLC主机系统的故障的预防及处理主要是提高集中控制室的管理水平,同时在系统维护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谨防人为的对主机系统造成损害。4.2.2 PLC的I/O端口
PLC最大的薄弱环节在I/O端口。PLC的技术优势在于其I/O端口,在主机系统的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I/O模块是体现PLC性能的关键部件,因此它也是PLC损坏中的突出环节。要减少I/O模块的故障就要减少外部各种干扰对其影响,首先应按照其使用的要求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减少其外部保护设备,其次分析主要的干扰因
素,对主要干扰源要进行隔离或处理。 3.2.3 现场控制设备
在整个过程控制系统中最容易发生故障地点在现场,现场中最容易出故障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1类故障点是在继电器。接触器、PLC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中,电器备件消耗量最大的为各类继电器和空气开关,主要原因除产品本身外,就是现场环境比较恶劣,接触器触点容易打火或氧化,然后发热变形直至不能使用。所以减少此类故障应尽量选用高性能继电器,改善元器件使用环境,减少更换的频率,以减少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2)第2类故障多发点在阀门等设备上。因为这类设备的关键执行部件,利用电动执行机构推拉阀门或闸板的位置转换,机械、电气、液压等各环节稍有不到位就会产生误差或故障。长期使用缺乏维护,机械、电气失灵是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系统运行时要加强对此类设备的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第3类故障点是传感器和仪表。这类故障在控制系统中一般反映在信号的不正常。这类设备安装时信号线的屏蔽层应单端可靠接地,并尽量和动力电缆分开敷设,特别是高干扰的变频器输出电缆,而且要在PLC内部进行软件滤波。这类故障的发生及处理也和日常巡检有关,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3 系统抗干扰性的分析和维护
由于PLC是专门为工业生产环境设计的装置,因此一般不需要再采取特殊措施就能直接用于工业环境中。单如果工业环境过于恶劣,如干扰特别强烈,可能使PLC引起错误的输入信号;运算出错误的结果;产生出错误的输出信号;造成错误的动作,就不能保证控制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因此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设计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界干扰的主要来源有: 1) 电源的干扰
供电电源的波动以及电源电压中高次谐波产生的干扰。 2) 感应电压的干扰
PLC周围邻近的大容量设备启动和停止时,因电磁感应引起的干扰;其他设备或空中强电场通过分布电容串入PLC引起的干扰。
3) 输入输出信号的干扰
输入设备的输入信号线间寄生电容引起的差模干扰和输入信号线与大地间的共模干扰;在感性负载的场合,输出信号由断开-闭合时产生的突变电流和由闭合-断开的反向感应电势以及电磁接触器的接点产生电弧等产生的干扰。
4)外部配线干扰
因各种电缆选择不合理,信号线绝缘降低,安装、布线不合理等产生的干扰。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性能的措施:
1 科学选型;
2 选择高性能电源,抑制电网干扰; 3 正确的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4 柜内合理选线配线,降低干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