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将半径为3cm的圆形纸片沿AB折叠后,圆弧恰好能经过圆心O,用图中阴影部分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高为 2
cm .
【考点】圆锥的计算.
【分析】作OC⊥AB于C,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得OC等于半径的一半,即OA=2OC,再根据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OAC=30°,则∠AOC=60°,所以∠AOB=120°,则利用弧长公式可计算出弧AB的长=2π,利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得到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1,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计算这个圆锥的高. 【解答】解:作OC⊥AB于C,如图,
∵将半径为3cm的圆形纸片沿AB折叠后,圆弧恰好能经过圆心O, ∴OC等于半径的一半,即OA=2OC, ∴∠OAC=30°, ∴∠AOC=60°, ∴∠AOB=120°, 弧AB的长=
=2π,
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 ∴2πr=2π,解得r=1, ∴这个圆锥的高=故答案为:2
cm.
=2
(cm).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
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
1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BC上任意一点(可以与B点或CC,D作射线AP的垂线,C',D',重合),分别过B,垂足分别是B',则BB'+CC'+D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 2+
.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连接AC,DP,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出AB=CD,S
正方形ABCD
=1,由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AP?(BB′+CC′+DD′)=1,结合AP的取值范围即可得出BB′+CC′+DD′的范围,将其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加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连接AC,DP,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AB=CD,S正方形ABCD=1,
∵S△ADP=S正方形ABCD=,S△ABP+S△ACP=S△ABC=S正方形ABCD=, ∴S△ADP+S△ABP+S△ACP=1,
∴AP?BB′+AP?CC′+AP?DD′=AP?(BB′+CC′+DD′)=1, 则BB′+CC′+DD′=∵1≤AP≤
,
.
,
∴当P与B重合时,有最大值2;当P与C重合时,有最小值∴
≤BB′+CC′+DD′≤2,
.
∴BB'+CC'+D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2+故答案为:2+
.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面积找出BB′+CC′+DD′=
三、解答题 19.计算: (1)(2)
+()﹣1﹣2cos60°+(2﹣π)0 ÷(x﹣
)
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根据负整数指数幂、锐角三角函数和零指数幂可以解答本题; (2)根据分式的除法和减法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1)=2+2﹣2×+1 =2+2﹣1+1 =4; (2)===
.
+()﹣1﹣2cos60°+(2﹣π)0
÷(x﹣)
【点评】本题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实数的运算、锐角三角函数、零指数幂、负
整数指数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它们各自的计算方法.
20.(1)解方程:x2+6x﹣7=0 (2)解不等式组
.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1)利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即可;
(2)先解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再求其公共解集即可. 【解答】解:(1)原方程变形为(x﹣1)(x+7)=0, 所以x1=﹣7,x2=1;
(2)
由①得:x≥﹣1, 由②得:x<3,
,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3.
【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当把方程通过移项把等式的右边化为0后方程的左边能因式分解时,一般情况下是把左边的式子因式分解,再利用积为0的特点解出方程的根.因式分解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简便方法,要会灵活运用.也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如图,AB∥CD,AB=CD,点E、F在BC上,且BE=CF. (1)求证:△ABE≌△DCF;
(2)试证明:以A、F、D、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