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
【复习导引】
本单元主要阐述从古代到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⑴西方人文精神
最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⑵中世纪时,天主教精神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们发掘出希腊的精神遗产,重新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号,恢复了人的尊严;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统治,发展起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在欧洲得以复兴。⑶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反对神性,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人的理性可解决所有问题,他们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人文精神从此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资本主义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和政治经济利益的提出,必然会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反过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主线、四个重点。一条主线是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各个时期未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活动。四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众多巨匠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三是通过启蒙思想家观点或者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让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四是掌握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既是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回顾,又可以从中发现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重大借鉴意义的史实。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文主义?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考点落实】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 1 页 共 24 页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1.背景:(1)政治: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经济:雅典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根本)。 (3)文化:雅典是古代希腊的文化中心。 (4)人的地位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5)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影响。
(6)神学观念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为诸神编制了丰富
多彩的神话。
(7)平民地位提高,个人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人们积极参与城邦政治,迫切要求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辩论口才,迫切希望提高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2.人物:普罗泰格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3.思想:(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存在的尺度,也
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3)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4)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5)“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正如一阵风吹过,
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4.评价:(1)积极: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认识到奴隶制不符合人性的观点难能可贵;是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起到了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促进了文化发展。形成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消极:否定了制度、法律、道德对人的行为约束力,不利于社会稳定;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人是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不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3)造成极端个人主义盛行,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下智者言论有哪些特点?
1)言论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 2 页 共 24 页
2)注重实利;
3)否定绝对权威,怀疑神灵。
4)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所以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 1.苏格拉底:(1)主张: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认为社会中的人应具有美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③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认为行善是出于有知识,作恶是出于无知;美德是关进一步提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5强调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于善的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照顾自己的灵魂”,即认
6“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某个意义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识自己内在的理性。○
7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造一切事物。” ○
(2)地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
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之路,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这一观点虽然修正了普罗泰戈拉观点的缺陷,但却有着为奴隶主贵族
统治辩护的倾向,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当时只有那些掌握了较多知识的人才更有思想力,才有资格统治人民,一般群众没有思想力,应该顺从统治。而且“美德即知识”本身也有缺陷。美德不等于知识,美德与知识之间也不成正比。宣扬“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的观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对人的制约。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有哪些异同? 同: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 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异: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不同处? 同: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异:目标。
1)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2)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②社会3.亚里士多德:○
政治观:人是政治动物,国家高于个人,主张“中等阶级”来治理国家 ③
4意义:自然科学:用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充分体现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破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名言: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
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痛苦;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小结 :1,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关
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三)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第 3 页 共 24 页
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及一些身份特殊的罗马人。 3、斯多亚哲学的内容;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4、思想主张;逻各斯(最高理性) (1)“逻各斯”是主宰、产生、统治一切自然形态本源的实体和动力(“神”),一个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2)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是符合理性的; (3)人类社会也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4)人同自然界一样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
——逻各斯,从而得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结论。
5、历史作用;
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 1)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类生而平等理论。
2)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主要派别(人物) 哲学范畴 主要观点 作用或影响 普罗塔戈拉 苏格拉底 斯多亚学派 认识人与社会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人人生 而平等 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认识自己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⑴政策:各城市国家重商;意大利工商业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⑵政治: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政权 ⑶地理位置:地中海地处航运中心
⑷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佛罗伦萨的繁荣
3、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变革。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1.背景:⑴前提(根本):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经济基础,根本原因
⑵物质:意大利经济的繁荣
⑶人才: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人才条件;
⑷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文化遗存;东罗马帝国灭亡,学者与典籍流入意
大利——文化条件
(5)资产阶级队伍的形成,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
(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阶级基础;
(6)基督教会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人们要求冲破封建神学和世俗封建制度的束缚
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第 4 页 共 2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