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编箩人
农村,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农村,总带有一股炊烟味,有着别具一番的风土人情,如那炯炯升起的囱烟,那金黄色的麦田,那老屋,每一个小村子都会有它的一些特色所在,美食、美景、民俗风情、民间手艺各具特色,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有着自己的惬意的生活。生长在农村里的人,都会有一些手艺活。而正是这些手艺活,养活了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人。
80年代,在凤庆县洛党镇有一个叫厚丰的村庄,村庄四面环山,村子里零零散散住着两百多户人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做农活,村里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篾活,编竹筐。那个年月,竹筐在农村很畅销,可以用来挑谷子,装玉米、背猪食。每一个寻常百姓家中,都必有这样的箩筐。据说,这个村子里的人,爷爷的祖辈教会了爷爷编箩筐,而爷爷又把这绝活教会了儿子,儿子又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媳妇,这门手艺活,就这样远远流传了下来。
做篾活是技术活,但砍竹子却是力气活。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天都不亮,寨子里的男人们就早起相互邀约到深山里去砍竹子,听村里的老人说,那个时候,深山里有狼,有熊,有豹子,如果良心不好的人去了,会遇见这些神兽,但男人们谁也不惧怕,健步行走在歪歪扭扭的山间的小道上,脚踩着一地的竹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到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已经砍好竹子,一般十棵一捆,绑好以后往家里赶,回到家,累得浑身大汗,开始喝茶,吃饭、歇脚,等下午的时候,男人们又开始破篾子,而女人们开始编箩筐,一天下来,可以编一对箩筐,而脚手快一点的,一天可以编两对箩筐。而一对竹筐,可以卖到五块钱。
农村人都是勤劳的主,没有人愿意闲下来,每天忙忙碌碌,编箩筐也成为这个小寨子谋生的一绝活, 家家户户都在编,编箩筐这活,需要的空间大,占地方,而农村的小院,都比较的宽敞,可以为这活提供足够的场地,篾皮用来编框,而篾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大伙也就省了一笔柴火钱的开支,对于农村人来说,能少用钱就尽量的少用,节约是这个村庄祖祖辈辈坚持下来的传统美德。 村里人也不用担心竹筐的销售,因为村里专门有六七个做篾框生意的人,负责收购,到其他乡镇或临县去卖,早早,这些做生意的人就一家一户的去订购,说好数量,谈好价格,等做好后再挨家挨户的去拿,每次都是货到付款,从来不拖账,卖了箩筐以后,村里人都会到集市上购买油,肉、盐巴之类的物品,或给老人孩子买点糖果。也用这钱拿来给上学的孩子叫学费,买作业。也会从中攒下一部分钱。留作他用。做篾框的人,凭着一手活,赚到了一笔收入,而贩卖箩筐的生意人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箩筐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让村里人有钱花,有肉吃。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民间手艺已经成为历史,而编箩筐的年岁,也成为模糊的记忆。追忆过去,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小村子,村子里有一群,编箩筐的康巴汉子。他们有着强壮的身躯,有着灵巧的手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朴
实、善良、勤劳、勇敢,创造了那个时代的美好生活。每一个年代,有着它不一样的岁月,平凡的岁月,演绎平淡的生活,小村,箩筐,曾经最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