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设计总结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3 0:36: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浇)+3×3×25(变宽现浇)+5×25(预制)+4×25(预制)+3×30(预制)+3×25(预制)+40+65+40(等宽现浇)+4×4×25(等宽预制)+2×4×25(变宽现浇)+3×26.7(变宽现浇)+40+65+65+40(等宽现浇)+4×23.8(等宽现浇)+5×25(等宽预制)+3×4×25(等宽预制)的预制和现浇相组合的预应力箱型梁;

右幅上部构造采用(27.4+2×30+27.4)(等现浇)+4×26.5(变宽现浇)+3×25(变宽现浇)+4×25(变宽现浇)+3×25(变宽现浇)+2×4×25(预制)+3×30(预制)+3×25(预制)+40+65+40(等宽现浇)+4×4×25(等宽预制)+2×4×25(变宽现浇)+4×23.8(变宽现浇)+40+65+65+40(等宽现浇)+3×26.7(等宽现浇)+5×25(等宽预制)+3×4×25(等宽预制)的预制和现浇相组合的预应力箱型梁。其中,主跨65m的为变截面连续箱梁,其余均为等截面箱梁。

该桥下部构造主要采用柱式墩、主跨65m的变截面连续箱梁采用花瓶型实体墩。由于全桥所处地质条件较差,桥梁基础均采用桩基础,肋板台。

(3)大门河大桥

大门河属人工变迁废弃河道。原有主河道已无水流条件,被地方改为鱼塘,桥位下游约400m的主河道被小林589县道拦腰截断,上游约500m的主河道被人工堤坝截断。

该桥左幅桥:6×30(预制)+4×5×30(预制)+2×5×25(预制)+4×25(预制)+(16+25+2×16)(等宽现浇)+4×25(预制) 的预制和现浇相组合的预应力箱型梁,桥长1310.8m。

右幅桥:6×30(预制)+4×5×30(预制)+2×5×25(预制)+4×25(预制)+(2×16+25+16)(等宽现浇)+4×25(预制) 的预制和现浇相组合的预应力箱型梁,桥长1310.8m。

该桥下部构造主要采用双圆柱式墩。由于全桥所处地质条件较差,桥梁基础均采用桩基础,肋板台。

(四)隧道设计

1、 工程概述

全线设置眼浪山一号(双洞,单洞合计长2910m)、眼浪山二号(双洞,单洞合计长853m)、锅盖栋一号(双洞,单洞合计长396m)、锅盖栋二号(双洞,单洞合计长5576m)隧道4座。本次交工范围内包括眼浪山一、二号隧道。

2、隧道平面及纵断面设计

****高速公路工程,由****至黄杨大道,路线方案是在初步设计修编文件的基础上,依据初步设计审批意见进行优化确定,第一合同标段设分离式隧道2座(左右洞),即眼浪山1号隧道长和眼浪山2号短隧道。在眼浪山1号隧道设车行横通道1处、人行横通道4处。

隧道平面布置主要服从路线总体走向,在综合考虑线形指标及工程造价的前提下,主要考虑隧道进、出洞口条件、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隧道纵断面

设计综合考虑了隧道长度、主要施工方向、排水、排气、洞口位置以及隧道进、出口接线等因素。隧道长度、平、纵面指标见表下表。

隧道路线平、纵面一览表 隧道名称 线位 起讫桩号 洞内路线线型 长度平曲线半径(m) 纵坡 % 平曲线 (m) 1.98070 -2.380% 1.980% 1440 -2.390% 423 430 -2.380% -2.390% 1640 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圆曲线 圆曲线 左线 眼浪山1 号隧道 右线 ZK4+070~ZK5+540 YK4+070~YK5+510 1650 眼浪山2 号隧道 左线 右线 ZK6+575~ZK6+998 YK6+540~YK6+970 1400 1350 3、隧道横断面设计

隧道横断面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设计。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单洞净宽11.4m,限界宽度为为:10.75 m(0.75+0.5+3.75×2+0.75+1.0),建筑限界高度5.0m。

隧道内设双侧检修道。内轮廓设计时考虑结构受力良好、空间利用率高,有仰拱段隧道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六心圆方案。隧道净空、横断面组成除满足行车净空要求外,还考虑到通风、照明、消防及其它运营管理设施所需空间,隧道净高7.4m。隧道横断面最大可满足4%的路面超高。

4、隧道洞口及洞门设计

在选线过程中,隧道洞口应避开滑坡,洞口岩堆等不良地质外,应力争路线与洞口地形正交或成较大交角,尽量减少洞口浅埋偏压,本着“早进晚出”的原则,并结合隧道进出口地层、地形特征及开挖坡面稳定、洞口排水、隧道与洞外结构物的衔接情况,最大限度降低

隧道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保持原山坡的稳定,减少对洞口自然景观的破坏,确定相应的洞口位置。隧道洞门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并考虑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从保证施工和运营安全出发,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工程经济并适当考虑美观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考虑结合地形的整体美化效果,隧道洞门采用削竹式和端墙式,对于洞口较差围岩段进洞采用管棚注浆预加固。

削竹式洞门坡面采用客土喷播植草,使隧道洞口段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端墙式洞门端墙采用灰质毛面花岗岩饰面。隧道边仰坡防护均采用绿化处理,其中,在岩石风化层中,边坡采用喷混植生;土层中时,边坡采用客土喷播。仰坡

防护采用客土喷播,明洞顶在回填耕植土上种植草皮绿化。具体各隧道洞门设计详见各隧道设计说明及设计图。

隧道洞口设计表 隧道 名称 左/右 左线 右线 左线 右线 明洞段长度(m) 洞门形式 管棚长度终点洞(m) 起点洞口 口 30/30 30/30 45/30 48/30 削竹式 削竹式 端墙式 端墙式 端墙式 YK4+070~YK5+510 ZK6+575~ZK6+998 YK6+540~YK6+970 18.35/10 0/23.5 0/23.5 端墙式 削竹式 削竹式 起至桩号 备 注 眼浪山1 号隧道 眼浪山2 号隧道 ZK4+070~ZK5+540 18.35/5

5、隧道衬砌支护设计 (1)明洞衬砌

各隧道洞口段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设置了长度不等的明洞,明洞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结构按照正压(A型)和偏压(B型)两种结构规格。

(2)一般暗挖段衬砌

隧道暗洞衬砌均按新奥法原理设计和施工,支护体系结构均为复合式衬砌,即以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格栅钢架等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并在两次衬砌之间敷设土工布及防水板。衬砌结构参数设计以工程类比法为主,结合构造要求,根据围岩类别和洞室埋深条件拟定相应的支护类型,再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有限元法、荷载-结构法)等进行校核,合理确定支护体系的各种参数。各类围岩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见下表。

隧道围岩复合式衬砌支护设计参数表 项目 喷混凝土 径向锚杆 C20早强混凝土 直径 长度 单位 cm mm cm 围岩类别 Ⅴ级 25 Φ25 350 Ⅳ级 15 Φ22 300 Ⅲ级 12 Φ22 250 Ⅱ级 8 Φ22 250 锚杆布置 钢筋网 工字钢/格栅钢架 二次模筑混凝土 仰拱厚度 直径 钢筋布置 工字钢/格栅 间距 C30混凝土 C30钢筋混凝土 C30混凝土 C30钢筋混凝土 级型 环间距 cm mm cm 型号 cm cm cm cm cm cm 100×100 100×100 120×120 120×120 Φ8 20×20 格栅 100 -- 45 -- 45 Φ8 20×20 -- -- 35 -- 35 -- Φ8 20×20 -- -- 35 -- -- -- -- -- Φ8 25×25 -- -- 30 -- -- -- -- -- 超前支护 Φ108管棚 Φ50小导Φ50小导管 管 40/40 40

(3)小净距段隧道支护设计

隧道围岩复合式衬砌支护设计参数表 围岩类别 项目 单位 cm mm cm cm mm 型号 cm cm cm cm cm cm cm Ⅴ级 27 Φ25 400 80×60 Φ8 20×20 工字钢 60 -- 60 -- 60 Φ108管棚/Φ50小导管 40/40 Ⅳ级 25 Φ25 350 100×100 Φ8 20×20 工字钢 100 -- 50 -- 50 Φ50小 导管 40 Ⅲ级 22 Φ22 300 100×100 Φ8 20×20 格栅 100 -- 45 -- 45 -- 喷混凝土 径向锚杆 C20早强混凝土 直径 长度 锚杆布置 钢筋网 工字钢/格栅钢架 二次模注混凝土 仰拱厚度 直径 钢筋布置 工字钢/格栅 间距 C30混凝土 C30钢筋混凝土 C30混凝土 C30钢筋混凝土 级型 环间距 超前支护 6、防排水工程设计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

(1)洞口防排水

结合具体地形在隧道进出口端洞外边、仰坡外一定距离设隐形截排水天沟与路基排水系统相衔接形成隧道洞口地表完善的防排水系统。隧道外水不得经隧道排出,为防止洞外水流入隧道,当出口端为上坡时,将隧道外侧沟作成与线路纵

搜索更多关于: 设计总结报告 - 图文 的文档
设计总结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fzsk2ggra0zn011pb92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