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异义 (1)宜乎众矣 宜 古义:应当 今义:适合
二、词类活用 (1)蔓:名次作动词,生藤蔓 (2)枝:名次作动词,长冗枝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省略介词“于”,从,在) 3.倒装句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应为“爱菊”)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宾语前置,应为“爱莲”)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应为“爱牡丹”) 知识点:
1、周敦颐:字茂叔,宋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2、“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通常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3、《爱莲说》通过对“莲”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1) 第①句是总起句,点出地域的广袤。“爱”字是全文的线索。
(2) 第②句中的“独爱“,表现出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 第②句写“菊花”(正衬)“莲花”,写“陶渊明”(正衬)“自己” (3) 第③句写“牡丹”(反衬)“莲花”,写“世人”(反衬)“自己”
“独爱莲之处淤泥”:写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写庄重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体态正直 “香远益清”:写芳香
“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风度的清高
总之,第④句用七个短语,细致传神的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实际上是借莲喻己,托莲言志。在莲花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思想,追求高尚的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操。
5、第⑤句排比句,对三种花进行比较描写。其中“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评 菊——比喻隐士 抑牡丹——比喻富贵者 赞莲花——比喻君子
6、第⑦句爱菊花的人少,写真正隐士少。
7、第⑧句爱莲花的人更少,写洁身自好的人更少。 8、第⑨句爱牡丹的人很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多。
9、⑦⑧⑨三句中颠倒三种花的花序,将牡丹放到最后的作用: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