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试放大过程中,产品做不做得出来都是小事情,最担心的就是出事故,而且事故往往都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所以,积累经验,集思广益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家不妨多多讨论、交流。
我也来说说我的。工作十年,大大小小的企业换了4~5家,事故也见了很多,一一道来不太可能,只能想到那说到那。呵呵!
96或是97年冬天,一个老头做中试,需要用到光气,光气的液化温度在8℃左右。设备密封不好,有液态光气从法兰中滴出。老头以为是水,没有在意,蹲在旁边观察试验情况(车间里总是有点光气味道的,习以为常就没人在意了)。下班后幸亏没有去洗澡,直接回家休息了。第二天中午,光气中毒的潜伏期过后,开始发作,肺水肿、口吐红色泡沫,情况万分危急。立即注射地塞米松、输氧,同时厂里派专车到上海买回来进口特效药,折腾两个月,捡回一条老命。友情提醒:光气或氯气中毒送医院的时候,一定记得给医生讲清楚,不能挂盐水的,挂盐水死得更快。光气中毒后,控制饮水,不要做剧烈运动,应静卧输氧,服地塞米松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否则,请看下一例。
99年,还是这个中试车间,在从反应釜底阀放料到塑料桶的过程中,料液从塑料桶中喷出。料液是酰氯,含有少量溶解的光气。在场三个人,一个喷在面部,当时以为眼睛一定不保了,后经及时洗眼就医,无恙;一人喷在身上,脱去衣物后被抬去医院救治,无恙;第
三人喷在身上,以为没关系,衣物没有全部换掉,就直接参与救人去了。把别人抬进医院,并在医院陪护,结果到半夜的时候病情发作,没等到天亮就不行了。友情提醒: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事故处理方法,牢记“三不伤害”。
具体哪年忘记了。工人在使用500公斤装氯气钢瓶过程中,不慎将阀门损坏,氯气喷出。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岗位上没有设置碱水池。当时正值夕阳西下,只见晚霞中黄绿色烟雾腾空而起,随风飘荡,场面煞是壮观!不远处的居民区乱成了一锅粥。好在公安、消防及时赶到组织疏散,加上厂里的义务消防队员们,喷洒水雾吸收同时搬来氨气钢瓶放氨气中和。事态没有进一步扩大。
(2)十年前,我家乡一化工企业由于在乡镇,技术力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工人缺乏化工安全意识,最简单的小事情却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事情是一个电焊工原来是在建筑公司工作的,后来到了这厂,由于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在气割一个装甲醇的废桶时发生爆炸,该焊工右腿被炸成三截!原因是桶没有清洗,也没有敞口,桶底残余少量甲醇和桶内的甲醇蒸汽就这样废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
还有一次,我原来工作的单位,一辆自卸车往厂里送煤,本来卸煤后放下后车厢再开出来的什么事也没有,到后来司机为了节省时间,后车厢没有放下来就掉头开出来,结果高翘的后车厢把过路的导热油
管道撞断了,高温的油见空气就剧烈燃烧!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幸亏没有人员伤亡
(3)说说自己的经历
1:新产品放大:脱氯仿的时候,在实验室正常做的时候,一直是付压脱,到60多度就可以了.一直没有问题,写中试规程的时候,也就套用过来了.后来生产岗位爆炸,当场就死一人,反应釜的搅拌电机击破上面的楼板.后来实验室里发现只要过了90度,就要爆炸了.
2:向釜里投料,用真空进料,在换桶时,真空没有关,进料管道就随手放到了钢平台上,钢平台上一些FE锈就进去了,结果立即爆沸,釜里的料还不多,幸亏跑得快.否则不会在这里写这些东西了.
3:在盐城做了个产品,有个工序是回收硝化物母液里的甲苯,原本上减压蒸到60度就可以了,真空泵坏了,就常压蒸馏,开始几批也没有问题,后来一次爆炸,人孔盖是在30米外找到的.后来发现到140度就很容易爆炸.
4;见了几次用金属丝网的填料塔蒸馏时,放残液时,塔内快速升温,把填料烧毁.什么原因,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
教训:1:技术放大时,一定要先做大量的实验,反复摸索与模拟生产的过程,对生产上用的技术控制,设备,公用工程,人员,要全部考虑到.
2: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岗位,像格试,氧化,还原,要多采取些预防手段,不管怎么样,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3:制定的规程一定要得到严格的执行. (4)化工安全事故到目前为止我亲历了六次.
第一次是氢化釜在加氢过程中一直不吸氢,工人多次补加镍触媒,再升温加压进行加氢,过程中吸氢能力突然大幅度上升,并剧烈升温,使氢化釜内压突然升高,一声巨响,釜盖飞到200多米外的草坪上,但奇迹般的没有人员受伤.
第二次是用真空抽石油醚,当时,手上刚好没有钢丝软管,工人用了塑料管替代,结果由静电引起火灾,公司损失了20多万元.
第三次是一个操作工在回收苯用氢化钠脱水过程中,小量氢化钠固体粘在釜底的底阀上,放料结束后,在洗釜时反应釜发生爆炸,重伤一人.
第四次是的车间在检修动火,防火措施都到位了,但因为管路与另一车间相连通,在电焊过程中,接地线与另一车间的管道相通,导致另一车间的管好路与地面相连处发生火花,引起着火.
第五次是在铲车把原料运到车间的过程中,铲车铲碰到地面产生火花,旁边刚好在压滤,有小量的有机溶剂留在地面,引起火灾,损失了一万多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