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
说明书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日期:
《采矿学》课程设计
目录
序论
一、设计目的
1、 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
的理解。
2、 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
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 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 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 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和K2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 f=2,各煤层瓦斯涌出量也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 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 (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12°。 (2)、 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
三、课程设计内容
1、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 1 -
《采矿学》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要求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附表1:设计带区综合柱状图
柱 状厚度(m)岩性描述8.60灰色泥质页岩,砂页岩互层8.40泥质细砂岩,煤质页岩互层0.20煤质页岩,松软K1煤层,γ =1.30t/m26.94.20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坚硬7.80灰色砂质泥岩K2煤层,γ =1.30t/m2薄层泥质细砂岩,稳定灰色细砂岩,中硬、稳定K3煤层,γ =1.30t/m2灰白色粗砂岩、坚硬、抗压强度60~80MPa灰色中、细砂岩互层3.04.603.202.20。。。。。。。。。。。。。。。。。。。。。。。。。。3.2024.68
设计说明书内容
- 2 -
《采矿学》课程设计
本人此次课程设计在遵循原有设计条件下选择采区准备方式进行设计,煤层平均倾角为16°,生产能力为120万t/a。
第一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 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 采区生产能力选定为120万t/a。
2、 采区计算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分别为:
(1)采区工业储量
由 Zg?H?L?(m1?m2?m)3?? (公式1-1) 式中: Zg ——采区工业储量,万t;
H ——采区倾斜长度,1100m; L ——采区走向长度,3000m; γ ——煤的容重,1.30t/m3;
m1 ——K1煤层煤的厚度,为3.5m; m2 ——K2煤层煤的厚度,为0.3m; m3 ——K3煤层煤的厚度,为2.50m;
Zg1 = 1100 × 3000 × 3.5 × 1.3 = 1501.50万t Zg2 = 1100 × 3000 × 0.3 × 1.3 = 128.70万t
Zg3 = 1100 × 3000 × 2.5 × 1.3 = 1072.50万t
Zg = Zg1 + Zg2 + Zg3 = 270 2.7
(2)设计可采储量
Zk?(Zg?P)?C (公式1-2)
式中: ZK——设计可采储量, 万t; Zg—— 工业储量,万t;
P——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C——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这里C 1=0.75, C2= C 3=0.80。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