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发育障碍致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
【关键词】 细菌
【摘要】 细菌性阴道病是近年来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并被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此病是一类在细菌学上表现为生殖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代之以一组厌氧菌群数量增加的临床证候群。本文就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理、病原体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加德纳菌 实验室检查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简称BV)是近年来被确定的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Gv)。以往由于对它的认识有限,曾报道过很多名称,如非特异性阴道炎、加德纳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在斯德哥尔摩关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定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由于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与传播和性活动有关,故此将细菌性阴道病列入第三代性传播疾病。随着性病病原体感染谱的变化,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1 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在健康妇女中,
1
阴道由于组织解剖和生物化学以及生理方面的特点,对于外界病原体的侵入有着相当强的防御能力,使病原体难以侵犯阴道,保持阴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如果阴道的自然防御屏障作用破坏,如经期或妊娠期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性交、阴道灌洗、抗生素等对阴道固有菌群的抑制,乳酸杆菌丧失其健康状态下的优势地位而使多种致病菌,特别是厌氧菌大量繁殖,导致阴道生态系统紊乱,引起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是由多种致病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无明显粘膜炎症的一种疾病,感染率在15%~30%,且易复发 [1] 。患BV孕妇胎膜感染的比例是健康者的3倍 [2] ,发生胎膜早破及早产的机会是健康者的2倍 [3] ,容易早产或分娩低体重儿,她们所生下的孩子也很可能会因此带有各种缺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V是导致组织性绒毛膜炎、羊水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及其他妊娠不良和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另外在妇科中,BV主要与输卵管炎、盆腔炎、宫外孕、不孕症、泌尿系感染、术后感染及妇科肿瘤有关 [4~7] 。有部分女性患者感染后得不到及时治疗,或经过不正规的治疗后,转为慢性感染或带菌者,当机体受外来及生理因素影响时,病原体可再次复活而侵袭传播,使病情反复发作不能痊愈,此时病原体又不易查出,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阴道加德纳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加德纳菌的感染率在不断地增高,且又与性传播有关,正逐步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2 细菌性阴道病的实验室检查
2
目前对加德纳菌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阴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免疫学试验、线索细胞检查和细菌代谢产物测定等,近年来,有报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加德纳菌,用于BV的快速诊断 [8] 。下面简述几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相关机理。从1954年Gardner发现BV以来,随着对BV病原体认识的改变,认识到引起BV的细菌有多种,最近研究提示,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数量是决定症状发展的关键 [9] ,但一致认为本病特征是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由大量致病性厌氧菌取代了正常乳酸杆菌 [10~12] ,以加德纳菌形态菌和(或)类杆菌形态细菌为主,其次是弯曲弧菌形态细菌、革兰阳性球菌,这几种细菌可单独感染引起BV,也可混合感染引起BV [13] 。以上一种或几种大量增多,粘附在上皮细胞表面,使细胞溶解,边缘呈锯齿状模糊不清,形成BV所特有的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细菌性阴道病菌群变化后的必然产物,可作为诊断BV的主要指标 [14] 。从1965年起革兰染色方法用于BV的实验室验证,其敏感性为62%~100%,阳性准确率为76%~100%,重复性好,并与临床表现具有极密切的相关性 [9] 。其优点还在于它将阴道菌群分为正常态、过渡态和BV。处于过渡态的妇女一般有阴道pH值的略微升高、少量可见的线索细胞以及淡淡的异味等,诊断较为困难。这些人更可能是患有滴虫性阴道炎等病症,比正常妇女则更容易患上BV。同时,该方法简便,具有容易保存及重复读片等优点,不仅可明确诊断BV,也可提高滴虫、霉菌等的检出率。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