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持续改进妇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评价
杜佼1,冀洪峡2,辛润梨2
【摘 要】[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在妇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于该院的368例需实施妇科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84例患者实施常规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184例患者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妇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9(016)007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也是体现优质护理内涵的重要环节[1]。合理、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实现护理质量的评价,还可以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指导护理人员针对问题对护理实际工作进行整改,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保证患者舒适及促进患者康复[2]。传统的护理质量评价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多以患者或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基础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消毒隔离合格率等[4]指标评价护理质量,也有研究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
标[5],缺乏结构质量指标评价及过程质量指标评价,很难准确反映医院的护理服务情况。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敏感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指导作用[6],可以反映护理活动的专科性、特异性,定量评价和监测影响患者护理结局,与患者的健康结果密切相关[7-8]。其实施的关键内容在于确立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1]。该科2017年10月—2018年1月对368例患者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于该院的368例需实施妇科手术的患者,观察组 184 例,年龄 34~66 岁,平均(46.3±15.4)岁。手术类型:腹腔镜124例,开腹手术60例。对照组184例,年龄 33~64 岁,平均(46.6±15.1)岁。 手术类型:腹腔镜 130例,开腹手术54例。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84例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184例患者应用妇科护理敏感指标进行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内容如下:①成立小组。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包括各区护士长及各责任护理组长,了解妇科手术患者的特征,研究与学习护理敏感指标的具体评估方法,了解敏感指标的概念及详细实施过程[9]。②确定护理敏感指标。根据国家卫健委《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李慧敏[10]的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泰国清迈大学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1]结合妇科手术患者特点,确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尿路感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疼
痛管理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知晓率。③应用护理敏感指标。对患者实施基于护理敏感指标的优质护理措施,小组成员统计出患者出现最多、最突出的护理问题,然后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广泛讨论,合理调整与优化护理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事件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发生率=发生人数/总人数×100.0%,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匿名评价,护理满意度共4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指标
观察组敏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该研究在广泛查阅证据等级评价较高的文献[9-13]、咨询专科护理专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护理指南结合妇科专科护理操作、诊治方案、疾病并发症、患者的安全、以往护理质量检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确定体现妇科专科特色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注重过程质量控制,建立起了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对临床的基础护理和妇科手术患者护理进行全面改进。以病房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