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主城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
备课研究
姓名:张静 学号:20080511737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作为教师的一项个体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师个人思维方式、情绪、个人基础等影响,教师间备课的差异也会很大。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备课的质量,成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深入地研究备课,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理论意义: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向来被视为“战前准备”,无比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上课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的效果有着近乎直接的影响,更是因为备课体现了一名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备课的充分与否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决定了上课的质量。 (二)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备课的质量,其一可保证教学质量,其二还可提高我们老师的专业技能,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是又一可靠保证。 二、 文献综述:
备课, 要以《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以新教材为凭借, 对于原教材, 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 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淡化内容, 强化过程与方法; 既要重视学生的外显活动,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态度、情感、毅力和价值观的养成。可见, 备课是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探究教法的过程, 又是教师搜集与教材相关资料、获取有益信息、拓宽知识视野的过程。因此, 要十分重视备课。 (一)、确定“三维”的教学目标要具有适切性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是指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能足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发展的要求,也就是着眼于具体的一节课的有限目
标, 期望效果要明确并有可能性, 即努力后能够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具体可表现在: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清晰、度要得当,要有预设目标,引导目标,评价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识规律, 确立“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关注过程”的教学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应融于教学全过程, 只有激发学生需求, 师生情感融合,教学才能会有效。 (二)细化“引导”、“评价”的目标要具有操作性
教师在课前备课活动时要将“ 预设”细化为可操作性的“ 引导”、“评价”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方面强调单元教学的结构化、双向细目化的设计, 明确目标的度, 掌握核心知识, 重要技能, 基本方法。 (三)确定“核心”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精选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深浅适度, 抓住最精要的“核心知识”、“重要技能”和“基本方法”。把握重点、难点, 突出关键; 在组织教学内容顺序时, 根据认知结构的原理, 把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结合起来。 (四)确定“专业”的教学素养要具有学科性
教师专业化素养的表现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在课堂教学中最外露的表现还是在师生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上。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吃透教材,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导入问题的预设情境设计, 力争做到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热点了然于心,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关注度抑扬有致。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 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 要善于依据文本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从而使全体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提高课堂有效性。
(五) 备课标, 有的放矢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好教学的要求与尺度;只有充分理解课标,才能真正的理解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课程目标,才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课程目标。
(六)备教材, 变“ 教教材”为“ 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
种创造性的交互的活动,教材提供的是一个交互的平台,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好教师的标准是会“ 用教材”。其实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 范例”,是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进行对话的范本。教师要实现从会“ 教教材”到“ 用教材”的转变,就必须学习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备好教材。 (七)备学生, 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的样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不能千篇一律“。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和假设——— 收集证据———作出解释”,问题教学法应当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八) 备学法, 授人以渔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要从重视教法研究到重视学法研究的转变。《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备课中,教师要善于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实践、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转变、情境讨论学习法等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都强调一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九)备教学心得, 反思而知改
一节课无论教师备得多么的充分,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的处理与设想的实施计划可能会出现矛盾,有些内容教者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许会有更多的新的感受,有些教学方法可能会觉得一种新的方法更恰当。“ 温故而知新”“,反思而知改”,作为一线的教师更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期做到更好。
(十)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让备课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
在新时期的备课工作中, 诚挚期待广大教师在备课上要下苦功夫, 下真功, 用心备课。真正做到: 心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心中有方法, 使之尽善尽美, 展示聪明才智。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才会焕发
生命的光彩 三、 研究设计: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传统意义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有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 研究目标:
1、提高备课的效益,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共享。
2、在小学各学科中组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有效备课途径、方法与具体操作程序。
3、探索一套适合在小学各学科使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评价标准。 4、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发展。
5、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3) 研究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