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文言虚词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制人:朱联玉 审核人:祝玉宝 审批人: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文言文专题导学案——文言虚词
【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3.注意事项:①分清虚实;②辨明用法;③体察语气;④通晓古今;④注意特殊。
【真题再现】
(1990全国卷)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思路点拨】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加以代入、确认。
【方法点拨】 1.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 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_________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_________ ④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_________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①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_________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_________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_________ 3.同位互推法
1
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史迁《屈原贾生列传》) _________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_________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 4.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又如:之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_________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_________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_________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5.语气辨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_________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_________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_________ 6.标志识别法
⑴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 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_________ ..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_________ .
导学案 装订 线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_________ ..
⑵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 如:夫、且夫、至于、若夫、已而、至若、于是、是故、向使、盖、焉、唯、斯等等。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_________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_________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_________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
2014届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文言虚词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制人:朱联玉 审核人:祝玉宝 审批人: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_________ ..7.句式分析法
可根据句式特点推断虚词的用法。 如: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_________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_________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_________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_________ .8. 辨析词性法
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如介词与连词之辨: ①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伶官传序》) _________ . 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
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庖丁解牛》) _________ .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韩愈《祭十二郎文》) _________ .9. 区别人称法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_________ .
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 .
【实战演练】
※ 解释词语中的加点字。 置若罔闻( ) 因噎废食( ) 何罪之有( ) 与虎谋皮( ) ....何足道哉( ) 乃心王室( ) 为所欲为(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 ) 心不在焉( ) ...侃侃而谈( ) 卓乎不群( ) 浮生若梦( ) ...
以邻为壑( ) .
敬而远之( ) .
为人作嫁( )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 ) 始作俑者( ) 闻过则喜( ) ....※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_________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_________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_________ 5、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_________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_________
2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_________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_________ 10、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 1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_________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_________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_________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积善成德】
请你和小伙伴们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以“词性+词义+例句”的形式,整理归纳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有些词语也有实词意义(如:于今无会因。因——机会,名词)。 虚词 词性词义 例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