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阳泉保安矿2010-地震报告1111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6:48: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保安煤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往西北方向有逐渐变薄之势。

本煤层的冲蚀,根据在开采中的揭露观测,属于两种类型的冲蚀:即原生冲蚀和后生冲蚀;原生冲蚀是在煤层沉积过程中,由于河流的决口或洪泛水流的碎屑物被水流带入泥炭沼泽内,对泥炭进行了冲蚀或者大面积的覆盖,后来由于河道改道,进入泥炭沼泽的水流减少或洪泛停止,泥炭沼泽又恢复了泥炭的沉积,故在本煤层的局部地区出现了夹石层增厚和砂岩的包裹体等,使煤层薄化或分叉,结构复杂,变的不可开采。

后生冲刷:是在煤层沉积后,直接顶板形成在老顶砂岩的沉积过程中,在一些局部地区,因压实的差异作用,相对的地势变得高低不平,在低洼处常常受到较强水流的冲蚀,将煤层的直接顶板和煤层部分或全部冲蚀掉,使煤层薄化或尖灭。这些冲蚀的大致方向大多为近南北向,只是极个别的出现北西和北动向以及近东西向,这可能是一些支流水流的冲蚀。也有冲蚀成席状(煤层产生大面积的冲蚀变薄),这可能是缺口扇和河口坝水流形成的。

6#煤层:位于3#煤层之下相距12.00—34.22m,平均为20m。煤层厚度0—3.1m,在可采区内平均厚度为1.38m,在本区多呈片状分布,一般在南部比较发育,北部甚差,大多数尖灭。因此厚度不太稳定。本层的分布:主要受底部K7砂岩与本层老顶砂岩所控制,当这两层砂岩发育厚度增大或者合并成一层时,则6#煤层不发育,当这两层砂岩变薄或老顶砂岩相变为砂质泥岩时,则6#煤层发育,他们互为消长。本煤层结构单一,一般无夹石层。

8#上煤层:位于K7砂岩往下7m处,6#煤层往下18.99m。它是8#煤层由于中部的夹石层增厚而出现的上分层,如果夹石层变薄就与8#煤层合并为一层,所以它很不稳定,主要分布在井田中部的高岭村一带和芦湖村一带以及东西畛村张家岩村以西的野渔村一带。总体上大致呈东西向分布,但在东部的野渔村一带呈南北向分布,在局部地段可采。可采范围平均厚度为0.95m,最大可达1.96m。煤层结构普遍含一层夹石,个别地段可达3层,属于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8#煤层:位于8#上煤层往下0.78—8.31m处,平均间距为2.33m,煤层厚度为0—3.44m,可采区内平均厚度为1.73m。在井田西部、南部、中部发育较好,可采性高,东北部不发育,一般多不可采,只有一些零星地段达到可采厚度,大面积尖灭。在高岭村至东西畛往东一直延伸到张家岩村以北,由于上部夹石层增厚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煤层(8#上煤层与8#煤层),而出现一条约2km宽、6km长、西部呈北东方向、东部呈北西方向的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 7 —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保安煤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个“人”字形不可采带。从整体上来看:本层厚度,由北东往西南方向逐渐增厚,西南部最厚可达3.0m以上,尤其是在旧街村一带最厚。本层一般出现1—2层夹石,个别地区出现3层,夹石厚度多在0.01—0.5m左右,岩石成分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或炭质泥岩。本层由于往西部厚度增大,可采性高,厚度也比较稳定,将成为本区西部的主要可采的中厚煤层。

9#煤层:位于8#煤层往下2.32—55.10m,平均间距为19.29m,在西部地区间距较薄,平均为10.77m,东部地区较厚,最厚可达55m。引起间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顶部的K6砂岩厚度的变化,砂岩发育好,厚度大间距也相应增大,反之则小。本层在井田的南部地区发育较好,北部较差,且大布尖灭。西南部及西部发育最好,厚度多在2.0m以上,整个见煤区的厚度最小为0.1m,最大可达3.15m,平均为1.46m,属于较稳定的中厚煤层。往西部将成为本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本煤层结构简单,大多不含夹石,只是在东北部的可采边缘地区出现1—3层夹石,厚度大多在0.10m以下,为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这可能是位于沉积的边缘容易受岸流携带的泥质沉积物所致。

12#煤层:位于K3灰岩与K4灰岩之间,距离上部的9#煤层17.55—50.41m,平均间距为30.47m,在本区分布甚广,厚度稳定,是本区主要的可采煤层。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稍厚,西部地区略有变薄,在芦湖沟往西至佛洼村一带因中部的夹石层增厚分为上下两层,厚度变薄,出现不可采区。本层厚度0—1.76m,平均为1.13m,但在中北部的李家山至高家垴地段,由于煤层受到后期水流的冲蚀作用,局部地段煤层有些变薄出现条带状的尖灭带,但范围较小。煤层结构,普遍中部夹一层夹石,厚度为0.2m左右,将煤层分割成上下两个分层,上分层厚度一般为0.45m,下分层为0.8m,西部地区这层夹石增厚可达到2—4m,保安村一带还达到8.82m,将本煤层分割为两个独立煤层,形成大面积的不可采区。本夹石层为灰黑色的高岭石泥岩,分布很广,厚度稳定,是煤层对比的良好标志。此层夹石层,经有关部门取样测定,高岭石占90%,以上,是良好的陶瓷原料。

13#煤层:位于K3灰岩之下,距上覆12#煤层4.17—24.07m,平均间距为12.6m。在本区的中南部地区比较发育,北部、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均比较差,多不可采,在西南部的佛洼村一带出现零星的局部可采块段。本层属于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厚度在见煤点区内为0.2—1.4m,平均为0.74m左右,刚达到可采厚度,但本煤层厚度的变异系数小,在可采区内厚度比较稳定。本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但在一些个别局部地区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 8 —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保安煤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也出现过1—2层夹石层,但厚度均比较薄,多在0.05m左右。

15#煤层:位于K2灰岩之下,距13#煤层14.92—51.19m,平均间距为22.14m。本煤层在全区内均有分布,且厚度稳定,全部可采,是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只是在西部的田家庄、石垛足,高岭村一线往西的杨坡村往南,由于下部的夹石层增厚,将本层分为两个独立的煤层,夹石层由0.7—5.72m,平均为2.69m,被分割的煤层,上层煤(15#煤层)为4.0m左右,下层煤为15#下煤,平均为1.46m左右,在正常区内煤层厚度3.94—8.21m,平均为6.14m。煤层结构3—5层夹石,其中比较稳定厚度相对较大的明显的有3层,顶部的八寸石,厚度及层位均比较稳定,位于顶板往下0.3m处,厚度0.10—0.15m,为黑色泥岩和炭质泥岩。连岩石,位于中部,由顶板往下2.0—3.0m处,层位稳定,分布也较广,厚度多在0.08—0.10m左右,但在西部地区变薄至0.05m,有的甚至变薄至0.01m,本层夹石属于高岭石泥岩,高岭石占90%以上,也是良好的陶瓷原料。驴石,位于煤层的下部由底板往上1.5m处,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最大时可达1.0m左右,一般多在0.2—0.6m,呈凸镜状分布,为灰黑色之高岭石泥岩。

15#下煤层:位于15#煤层的下部,由15#煤层的下夹石增厚而分割出来的一层煤。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的田家庄、旧街、簸箕掌村、石垛足村、保安村和佛洼村一带,根据钻孔见煤点厚度为0.18—3.73m,平均厚度为2.0m。本层一般含夹石1—2层,但厚度较薄,多在0.05m以下。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为一典型的低山山区地貌,沟谷纵横,梁垣陡立,高差变化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达325m,除极少部分地段较平缓外,其余部位高差起伏较大,一般坡度为30°。地面坡度的变化,严重破坏了常规地震勘探所依托的水平观测面的前提,不仅使反射波双曲线形状发生畸变,还造成反射点的离散。此外,在测区东部还有一村庄、高压线。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给测线布设、野外施工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给静校正参数测定及资料处理增加了难度。

区内交通困难,道路少而窄,行车条件差,不利于机械化施工,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 9 —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保安煤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2.2.2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本区浅层地层结构就岩性而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黄土覆盖区。面积占全区的14%,主要分布于山脊及两侧的平台、斜坡上,厚度一般小于10m,岩性以含砂粘土和粘土为主,不含水,波速极低。

(2)坡积物区。滑石区1处,面积占全区的1.8%;滑坡区1处,面积占全区的1.5%。主要分布于沟谷斜坡,面积不大,堆积厚度不详,极为松散,对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不利。

(3)基岩出露区。分布于测区的大部,占全区面积的80%以上,岩性主要为含石英砂岩,岩石坚硬。

复杂多变的浅层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均十分不利,极易产生较强的面波和声波干扰。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2.2.3 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8#、15#煤层。8#煤层埋藏深度大约在600m左右,沉积稳定,结构简单,倾角较小。煤层的速度与密度与上下围岩有较大差异,是较好的波阻抗界面,可形成连续对比追踪的反射波T8波;15#煤层形成的反射波T15波较T8波在能量及连续性上均较差。区内局部可采的9#煤层也可形成断续的反射波,可以作为辅助相位进行追踪对比解释。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也为圆满完成本次勘探任务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

总体上看,本区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综合评价,本区属于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3. 野外施工方法及工程量

3.1试验工作及结论

本项目紧邻阳煤集团新景矿芦南二区中部(佛洼区)项目,所以我院没有进行专门的试验,只有在野外施工中资料变差时进行了部分试验。

根据以往邻区的经验,本次试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区内表浅层及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发育情况及特征,选择适应本区施工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仪器因素,确定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的措施。试验内容主要为激发井深和药量的试验、组合爆炸试验、接收条件试验。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 10 —

搜索更多关于: 阳泉保安矿2010-地震报告1111 - 图文 的文档
阳泉保安矿2010-地震报告1111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hx0t0wdam4mg6283w9b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