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之中医体悟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16-01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折 中医理论 近10年来我国对骨质疏松症(op)的研究成绩卓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令世人瞩目。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及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四肢疼痛、龟背、乏力,甚至骨折。本病属于中医的“腰痛”、“骨痿”、“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1]。
近几年来,多以补肾壮骨、祛寒益精,养血活血为主,常用的药为:仙灵脾、补骨质、骨碎补、川断、桑寄生、附子、肉桂、枸杞子、蛇床子、巴戟天、丹参、龟版胶、地黄等。现在骨质疏松症在诊断标准、研究方法等方面日趋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结合中医古代文献对op在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选方等方面的全面认识,现将笔者对op的中医理论认识简单介绍如下:
(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之本相互资生,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肾藏精,主骨生髓, 肾虚与骨质疏松关系最为密切。《医经精义》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髓在肾内,髓足则骨强”,反映了肾、骨、髓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理联系。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盈亏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藏于骨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