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六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疟疾由侵人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疟原虫是该病的传染源 C.消灭蚊子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病原体,不是传染源,A错误。
B.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以吸血的疟原虫为媒介传播的,流感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传播途径不同,B错误。
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给患者注射青蒿素属于控制传染源,D正确。 【点睛】
掌握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和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能答题。 2.人体的每个肾脏中大约包含100万个肾单位,下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肾单位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B.该病的传播途径与流感相同 D.给患者注射青蒿素属于控制传染源
A.肾单位由3、4组成
B.3的两端分别与小动脉、小静脉相连 C.4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D.5具有重吸收功能 【答案】C 【解析】
如图所示肾单位的结构名称为: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6肾小管。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3肾小球、4肾小囊、6肾小管组成,A错误;肾小球是
个血管球,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旋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可见3肾小球的两端连接的都是小动脉,即1是入球小动脉,2是出球小动脉,B错误。4是肾小囊,里面的液体是原尿。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C正确;6是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而5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不具有重吸收功能,D错误。
3.在自然界中,靠昆虫传粉的花,一般都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芳香的气味.此现象说明(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A 【解析】
虫媒花的特点是:花大,花被具有鲜艳的颜色,有芳香的气味和蜜腺,蜜腺能够分泌甘甜的花蜜,有利于招引昆虫,一方面蜜蜂采蜜,同时也可以帮助植物完成传粉,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体现。
点睛: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散落出来,借助外力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根据传粉媒介不同,植物的花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依靠昆虫等传粉的花叫虫媒花。 4.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 A.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长,长约5~6m;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 绒毛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消化液种类多,据此解答。【详解】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的结构特点: A、小肠长,长约5~6m;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利于吸收,正确;
B、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利于吸收,正确;
C、绒毛壁薄,只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正确; D、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利于消化食物;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 B.白酒酿造过程首先是酵母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D.小肠壁内有肠腺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加热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D.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杂菌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冷藏食物不易变质的原因,发酵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详解】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酸、臭的味道,所以食品腐败变质。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冷A不符合题意;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而不是杀死了细菌等微生物,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先是将牛奶煮沸,进行高温灭菌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的影响;然后冷却。再在冷却后的牛奶中加入少量的含乳酸菌的酸奶,相当于接种。乳酸菌要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因此容器要密封,以创造无氧的环境。最后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培养1天,C符合题意;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发酵,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是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B.⑤是胃,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脂肪 C.⑥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可消化多种营养物质 D.⑧是大肠,可以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是肝脏、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小肠、⑧是大肠、⑨是肛门。 【详解】
④是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暂时储存在胆囊中,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正确;⑤是胃,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⑥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可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C正确;⑧是大肠,可以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和消化腺及其功能。 7.在进行探究时,如果试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依据试验结果下结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 【详解】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只注重实验结论和机械的操作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就行了,而对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深入思考,对实验的成败缺少有效的反思,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选项中A、C、D都不符合探究性实验的处理方法,B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的处理方法正确。8.黑尾胡蜂遭受到袭击时,群蜂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其行为分别属于( ) A.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