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无 二、熟悉
1. 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 3. 常见结构的解剖方法。 三、了解
1. 局部解剖学定义。 2. 人体分部。 【讲授内容】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二、人体分部及结构的基本概念
三、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及各组织结构的解剖方法 四、局部解剖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介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体 壁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体壁层次的一般规律。 第1节 背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背部的层级结构。 2. 背部浅层肌名称位置。
3. 听诊三角、腰上三角的位置、围成、临床意义。 4. 腰部肾脏手术入口及经过层次、保护结构。 二、熟悉
1. 体表定位线:后正中线、肩胛线、腋中线。 2. 腰椎穿刺的层次。
3. 腰下三角的位置、围成、临床意义。
4. 体表标志:肩胛骨下角、枕外隆突、椎骨棘突、第12肋、髂嵴。 5. 背部深层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 6. 胸腰筋膜的分层及其特点。 三、了解 1. 背部的境界。 2. 背部皮肤的特点。 3. 背阔肌皮瓣的应用。 【讲授内容】
一、境界及体表标志与定位线 二、层次结构特点
1. 强调浅筋膜的主要皮神经与浅血管。 2. 肌间结构突出听诊三角、腰上三角。 3. 胸腰筋膜组成与临床意义。 三、背部操作的要点 【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二、基于“自主学习思考题”的课堂讨论式教学。 1. 注意结合腰部肾手术入口讨论背部层次。 三、“组长负责制”的分组解剖实验教学。 【自学内容】
一、背部体表标志的触摸。
二、听诊三角、列氏四角的临床应用。 三、腰椎穿刺的部位、方法及临床引用。
第2节 胸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 浅筋膜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规律。 2. 胸腹壁胸神经节段性分布。 3. 乳房的淋巴回流。 4. 胸壁浅层肌的名称位置。
5. 腋腔的围成,交通,解剖结构关系,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腋鞘的形成、内容。
6. 腋腔内: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的分布及其分支。 7. 腋腔内:臂丛的三个束与腋动脉的关系;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分布。
8. 肋间隙的肌肉层次及肋间隙血管、神经的走行规律。 二、熟悉(五号,宋体,顶格左缩进)
1. 体表标志: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胸剑联合、肋弓、肋间隙。 2. 定位线:前正中线、锁骨中线。
3. 乳房的位置、结构特点、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 4. 锁胸筋膜及其穿过的结构。 5. 腋腔内: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布。 三、了解(五号,宋体,顶格左缩进) 1. 胸壁的境界
2. 定位线:胸骨旁线、腋前线。 3. 胸壁皮肤的特点。 4. 乳房后隙。 5. 深筋膜的分布概况。 6. 胸内筋膜位置和分布。 7. 腋动脉的分段及腋动脉的变异。
8. 腋腔内:胸上动脉和旋肱前动脉的分布;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的分布。 【讲授内容】
一、境界及体表标志与定位线 二、层次结构特点
1. 强调浅筋膜的主要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与浅血管分布。 2. 强调乳房相关解剖。
3.肌间结构突出腋腔神经、血管及淋巴分群;肋间隙位置、层次及结构排列。 三、背部操作的要点 【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二、基于“自主学习思考题”的课堂讨论式教学。 1. 结合乳腺癌讨论乳腺相关解剖学知识。 2. 结合胸腔穿刺讨论胸壁层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