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秋 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
核
科
目 :政治
学生所在院(系): 学生所在学科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
学 生 类 别 :学术型 考
核
结
果
阅卷人
第 1 页 (共 7 页)
主粮转基因技术在中国
摘要: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中国公众对政府和科学家产生信任危机,媒体采用虚假平衡的策略,关于主粮转基因技术的争论甚嚣尘上,使得主粮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政府面对着伦理困境,对其产业化的推广政策摇摆不定。 关键词:转基因,产业化,伦理困境,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粮食安全,虚假平衡
1.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哪一种技术像转基因一样,既被寄予无限厚望,又被反复淹没在诅咒之中;既展示出强大的应用前景,又经常被种子外流或不合伦理等违规指控所聚焦;既凝聚了一群铁杆粉丝,又不断遭到大众的拒绝。然而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认识,大众仍然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争论是毫无效率也是毫无意义的。关于主粮转基因的争论其实质是在风险社会中公众对专家和政府的信任危机的放大,同时由于涉及到粮食安全,政府的决策应该从具体问题着手,把转基因作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所有可行方案的风险与收益,而不是简单的拿出一个支持或者反对转基因的态度。
2.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认识
2.1主粮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流程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公众的期望和科学的认知之间有巨大的矛盾。科学认为经过风险评估、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和相应的传统品种安全性一样高。而公众则根据技术产品的使用效果有延迟发生性,认为几代人吃了没有问题,才能保证安全。这种期望是不科学、不理性,甚至是不合理的。
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核心原则是个案审核。和非转基因的品种相比,有没有增加安全风险,只有一个具体的品种得到审核才是安全的。其核心流程首先是基因的来源。如果一个基因来源一个致病细菌,可能无法通过审核。第二是转基因表达产物的安全性,基因表达直接的产物都是蛋白,可以进行毒理学和致敏性的评价。最复杂的一步是非目标变化,就是公众质疑的插入的基因是否影响作物本身。把非目标的变化分为两类,一类科学家能够预测,插入基因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变化;另外是不可预测的变化,理论上存在的。批准上市的作物,没有发现
第 2 页 (共 7 页)
不可预测的变化。最后是营养组成比较,转基因的品种和相应的非转基因的品种,比较它的营养成分是否发生变化。
2.2主粮转基因技术的国际认识
欧盟则采用预防原则,即当有关人类健康的风险是否存在或者其程度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有权机构不需要等到风险实现和风险的严重性变得明显,就可以采取保护性措施,由此看出欧盟对待转基因技术是比较谨慎的。
美国针对转基因采用实质等同性原则,其内容是某个新食品的成分若与现有食品的成分大致相同,那么他们是同等安全的。但是即使是转基因技术最为先进且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美国,也并未推广其主粮小麦的转基因产业化,这往往成为攻击中国主粮转基因的理由。
让科学有机会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就不应被欧美的政治化争论摆布。欧美是一片不存在广泛的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的大陆,改良的作物品种对社会潜在的收益不大。
中国农业部对转基因问题的态度是在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但在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遵循的线路是: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才是主粮作物。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赞助的“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IAASTD)项目的综合报告结论认为,转基因作物无法真正解决世界贫困农民的需要。转基因作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其在当前的农业研发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而牺牲了其他农业科学以及适用技术的开发。
2.3主粮转基因技术的顾虑
转基因技术是完美的吗?当然不是。害虫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会增强,这点对任何杀虫剂都一样。我们知道杂草会演化出对除草剂的抗性,无论是转基因作物系统还是其他作物系统的除草剂都没有区别。这些是合理的顾虑。
转基因主粮还面临着种子风险,技术垄断风险和生态安全风险。转基因技术无需引入时间维度,瞬间即可搞定对物种的改造过程。但时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恰恰是一种重要的参量,这是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是经历了漫长时间过程的产物,同时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磨合而形成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有时一个瞬间空降外来物种由于与本地物种之间的某种联系来不及建立,往往会使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乱。同时当以孟山都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企图把全人类赖以生存的作物种子都要变成私有资本来控制时,产生巨大的技术垄断的风险,这时,专利的合法
第 3 页 (共 7 页)
性也受到了质疑,因为专利法规定:一旦发明的商业性利用有损公共秩序和道德,就必须将专利性排除。
3.主粮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
3.1风险社会的到来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一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从“财富生产” 转向“风险生产”的普遍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在经典工业社会中,民众的呼声是:“我饿!” 而在风险社会中,民众的呼声则是:“我怕!”。
按照风险生产的逻辑,风险社会的到来并不是由于科学的衰落,而恰恰是因为科学的普及和成功,因为正是科学决策本身产生了风险。而仅仅靠科学本身,是无法预测、无法阐释或无法防范风险的。“关于风险, 不存在什么专家”。转基因粮食作物的风险,不在于其危害性已经被科学证明,而恰恰在于至今无法被科学所验证。当面对新出现的,未知的科学技术时,实验数据绝对是主观情绪的手下败将。
当今社会认为许多新事物的风险超过收益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文化和心理中,恐惧文化越来越盛行。而“一旦恐惧成为普遍存在的心态,问题和困难就会被过分夸大,而可能的解决办法却被忽略。驱动惧怕和恐慌的机制是一种本身自会成为事实的预言”。当人们正在被某种负面情绪缠绕时,很难对风险和收益进行理性评估,风险正在急速吞噬你的思想,而收益在这一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不确定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风险社会的主宰力量, 常常具有“一票否决” 的分量。
3.2公众的疑惑
中国普通民众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转基因深深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来源于屡次发生的转基因污染水稻事件,同时也是因为政府对待转基因的暧昧态度,以及在转基因相关问题上缺乏公信力。
然而无论大众有多少权利,大众和媒体对现代重大自然科学问题的讨论,只能是普及科学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生成科学结论的过程。舍此就不是理性社会。
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上,公众坚持政策制定应该以科学的共识为原则,而他们应该以同样的原则对待转基因问题,而不是双重标准。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社会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产品的争论,是基于理性
第 4 页 (共 7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