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矿 井 施 工 进 度 表项 目巷道名称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甩车场轨道煤门皮带大巷(初期)轨道大巷(初期)回风大巷(初期)集中煤仓中央硐室暗立井13101运输斜巷13101回风斜巷13102运输斜巷开切眼(第一个工作面投产)工 期2008年2009年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4月5月6月7月8月备注10月11月3月设备安装及调试 六、三类工程施工组织原则 1.始终抓住主要连锁工程,优化施工方案和顺序,缩短建设工期。 2.合理安排施工力量,力争做到均衡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3.三类工程相互创造有利施工条件,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交叉作业,提高整体效益。
4.紧紧围绕井巷工程,合理安排土建和安装工程的施工时间,适时形成矿井各个生产系统。
七、加快建井速度的措施及建议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矿井开工后能连续施工。
2.应组织技术力量强、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施工主要井巷工程,使矿井主要井巷尽早贯通,尽快形成全负压通风系统。
33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跃进煤矿
34
第六章 采煤方法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矿井负责开采煤层埋藏较浅,3号煤层厚度为3.8—4.6,平均厚度为4.4米,9
号煤层厚度为5.65—7.70,平均厚度为6.62米。煤层倾角为5—9,为缓倾斜煤层。对3号煤层的开采选用条带式开采,一次采全高,对9号煤层的开采采用条带式布置,采用放顶煤开采的办法。
盂县跃进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为大型井。 (1)3号煤层
该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大,为厚煤层,3号煤层厚度为3.8—4.6,平均厚度为4.4米,J376号孔最薄(3.80m),2705号孔最厚(4.60m), 厚度变化为井田西部厚、东边变薄,煤层结构简单,部分地方含夹矸0-1层。顶板为中砂岩、页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煤或泥岩煤。 (2)9号煤层
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上距3号煤层41.56-57.68m,平均50.01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为厚煤层。煤层厚度一般为5.65—7.70,平均厚度为6.62米。2705号孔最厚(7.58)J376号孔最薄(5.71m),厚度变化不明显。煤层结构较简单,部分地方含夹矸0-2层。顶板为砂质泥岩、中砂岩含一较薄煤层 ,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砂岩。
根据3、9号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本着投资少、见效快、安全性好和回采率高以及经济合理的原则,经技术比较后,确定采用盘区条带式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工作面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回采工作面的个数、工作面长度及装备
本着生产系统简单可靠、高产高效的原则,本矿井设计采用单井单面的生产计划,即全矿井用一个综采工作面生产来保证矿井1.2Mt/a的生产能力,综采工作面分别布置于计划生产采区。按生产计划进行工作面间和采区间的合理的接替。3号煤层平均厚 4.40m,工作面长150m。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
根据采区工作面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考虑到各采煤设备之间的配套关系,矿井主要采煤设备选型如下:
采煤机:选用MG400/985-GWD型双滚筒采煤机,采高2.6~4.72m,截深0.63m,功率985kW。
液压支架:选用 ZZ6400- 24/47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选用SGZ-630/220型,功率220kW。 转载机:选用SZZ-764/160型,功率160kW。
顺槽可伸缩胶带输送机:选用SSJ1000/2×110型,功率220kW。 破碎机:选用PCM-110型,功率110kW。 主要采、掘机械及配套设备详见表6—1—1。
34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跃进煤矿
35
表6—1—1 回采工作面主要采煤机械配备表
序号 1 2 3 4 5 6 设 备 名 称 采煤机 液压支架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转载机 破碎机 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型 号 MG400/985-GWD 985KW ZZ6400- 24/47 SGZ-630/220 220KW SZZ-764/160 16KW PCM-110 110KW SDJ-150 220KW 单位 台 架 台 台 台 台 数量 1 105 1 1 1 1 三、采煤工作面日推进度、年推进度 根据井田内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条件及选定的采煤设备性能,结合采煤方法等因
素,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为150m。
采煤工作面循环进度0.8m,日循环次数6次,日循环进度为4.8 采煤工作面年推进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年推进度=日循环进度×设计年工作日×循环率;
式中:设计年工作日为330d,循环率取0.9则:
年推进度=4.8×330×0.9=1425.6(m)
四、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工作面接替
工作面回采方向有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前进式回采具有初期工程量小,投产快的优点,但在采空区维护顺槽比较困难,技术复杂,维护费用高;后退式回采虽然初期需掘出长距离的工作面顺槽,但在生产过程中顺槽维护量小,随采随废,漏风少,且提前掘出的两条顺槽有利于探明工作面煤层赋存状况,便于生产管理。本矿井高瓦斯矿井且煤层易发火,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工作面的回采不能采用前进式。因此,本设计采用后退式回采,这样更加有利于采空区的管理以及对瓦斯和煤层自然等灾害的管理和控制。
工作面接替采用顺序接替。由近及远即前进式开采。
五、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3号煤层均为厚煤层,采区回采率取75%,工作面回采率取93%。9号煤层为厚煤层采用放顶煤开采的办法,采区回采率取75%,工作面回采率取93%。
六、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产量时,在3号煤层首采区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 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Q采=L×Vo×M×ρ×C
式中:Q采— 工作面年产量 t/a
L— 工作面长度 m
Vo—工作面年推进度 m M—工作面采高 m
35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跃进煤矿
36
ρ—煤的容重 t/ m3;
C—采煤工作面采出率 取0.93 则Q采=L×Vo×M×ρ×C
150×1425.6×4.4×1.4×0.93
= 1225046.592 t
加10%的掘进煤量
QJ1=3300×4.4×4.2×1.4=85377.6 t QJ2=7×330×13×1.4=42042 t
QJ=85377.6+42042=127419.6 t 矿井年生产能力为:
Q 总= 1225046.592 + 127419.6= 135万t﹥120万t
可见,达产时一个工作面的生产,可以满足设计生产能力要求。 矿井日产煤量实际为
q = 1225046.592 ÷330 = 3712.2624 t
第二节 确定采(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一、采区数目和位置
首采区的位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位于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好的块段。 2、尽量靠近井筒及井底车场,减少初期工程量。
3、应有足够的高级储量、合理的服务年限,以有利于采区接替和稳定生产。 根据矿井开拓部署,结合井筒及井底车场位置,将井田划分为六个采区,分别为3号煤层的井田北半部西一采区,井田南部的南二采区,井田北半部的东三采区。其余三个采区分布在9号煤层。从三个采区赋存条件来看,在位置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西一采区、南二采区在储量级别均优于东三采区,但西一采区的划分更规范,有助于以后生产的管理。故设计确定矿井首采区为西一采区。
西一采区特征见表6—2—1,采区工作面特征见表6—2—2。
表6—2—1 一采区特征表 (第一开采水平)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名称 采区东西长度 采区南北宽度 采区面积 开采煤层 煤层厚度 煤层倾角 单位 m m km2 m ° 指标 2228.7 1030 2.156 3号 3.8/4.6 7~9 36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跃进煤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