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简史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1:10: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风景园林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

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英国造园学家杰利科将中国园林列为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发展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自我

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 生成期(殷、周、秦、汉)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全盛期(隋、唐)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宋)

一、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 1.先秦

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从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出中国园林的原型出现于商、周。中国古典园

林的三个源头:囿、台、园、圃。

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未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提供祭祀所用的牺牲

有直接关系,也有观游功能。

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台是山的象征,可登高以观天象、祭拜或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春秋、战国文化、艺术比较发达,春秋时期开始了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如齐临淄、赵邯郸、魏大梁(开封)。建筑中出现了砖,

木构建筑的榫卯技术更好,木构建筑技术更高。据记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活动用人工池沼,构置园林建筑和配置花木等手法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上古朴素的“囿”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秦、汉 2.1.秦代园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统一的安排、规定。

园林在这期间,也得到了进—步发展,“囿”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

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秦始皇在咸阳大建宫室,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即早期的“囿”。其中最主要的一组宫殿阿房宫是大朝所在的政治中心,也

是上林苑的核心。此外还建造许多宫、殿、台、馆散布各处,供娱乐之用。秦始皇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

2.2.汉代园林

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大发

展。

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园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两汉时期的绘画、雕塑、舞蹈、

杂技等都很发展,汉代中国木构建筑框架结构在汉代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屋顶形式如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在汉代已经出现。屋顶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的构架也出现.汉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变化,直接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刘彻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汉旧仪》记载:“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

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另《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记载中正证明“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事实。一方面苑中养百兽供狩猎,这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而汉代的苑中又有宫与观(供登高远望的建筑)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工内容逐渐成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林苑,宛中又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等,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造园者在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上,

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后来我国历代皇帝所造园林都师承了汉代苑的活动内容,并有所发展。

上林苑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景区,昆明池、如祀池等。 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这种摹仿

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主要方法,这为之后的帝王营建宫苑开辟了一种模式,同时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

汉初商业发达,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地主、大商为此也经营园囿,来满足他们寻欢作乐的需要。据《酉京杂记》记

载:“茂陵富民袁广汉,……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 。

东汉时大将军梁冀在洛阳的园中“采土筑山,深林涧漳,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梁冀园中土山直接模仿洛阳附近崤

山景色的做法,使武帝时仿造海中神山的造园思想又发展了一步,以大自然景观为师法的对象。

从袁广汉、梁翼的私园来看,早在汉朝,中国不仅已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而且有了私家园林建筑。其造园的手法以及园的

形式、内容等与帝王苑囿都极其相似。

从以上对上林苑及一些私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园林布局中,栽树移花、凿池引泉不仅已普遍运用,并且也非常注意到

如何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而且也开始注重堆山置石的艺术。

汉园林特征:

a.改囿为苑、改沼为池。 b.苑池,出现象征的园林。

c.形式趋向豪迈,强调雄厚,雕塑更趋完美。 d.面积更为广阔。

e.早期园林样式的出现,建筑、植物,动物俱备。 f.从皇族走向贵族私家。 g.从仁道趋向显示财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长期的混乱时代,这个时期统治阶级暴虐腐朽、政治动乱,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思想

领域却是十分活跃,佛、儒、道、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当时的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或纵欲享乐,或过着隐居生活,或遨游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因此,以抒发自然情趣为主题的田园诗和山水画就在这个时期兴起,人们对自然美有了真正深刻的认识,这种自然审美观对造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豪富们纷

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从《洛阳伽兰记》记载可以看出(记载部分可参原文,本文略),

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朱荷出池,绿萍浮水。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从写实转向写意。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全盛期——隋、唐

隋朝虽短,但在我国建筑史上却留下了许多令后人眩目的建筑作品。如京杭大运河;以空前的规模与布局独步世界的大兴城(即

唐长安);无论是从工程结构还是艺术造型,都属世界一流的杰作-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敦煌、龙门等石窟,表现出佛教艺术民族化的新趋向。

隋炀帝大业元年(606年)在洛阳兴建的西苑,是继汉武帝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一座皇家园林。西苑总的布局是以人工叠造山

水,并以山水为园的主要脉络,特别是龙鳞渠为全园的一条主要水系,贯通十六个苑中之园,每个庭院三面临水,因水而活,并跨飞桥,建逍遥亭,丰富了园景。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园林建筑隐映其间,隐露结合,非常注意造园的意境。每个庭院虽是供妃

嫔居住,但与皇帝禁宫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以后的唐代宫苑带来较大的影响。其特点

(1)“一池三山”的规划模式 (2)园中园的小园林建筑集群 (3)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园林也大为发展。北宋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

中提到,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造的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唐朝文人画家以风雅高洁自居,多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追求抒情的园林趣味。

王维(公元700~760年) 晚年在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作辋川别业。建筑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惘川山谷,

隐露相合,其中文杏馆一景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用文杏木作栋梁,香茅草铺屋顶的文杏馆是山野茅庐的构筑,富山野趣味。

从题名和诗来看,辋川别业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

的园林胜景。再加上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

白居易游庐山时被自然景观所吸引,营建了庐山草堂。堂前有平地广十丈,中为平台,台前有方池,广二十丈,环池多山竹野

卉,池中种植有白莲,亦养殖白鱼。由台往南行,可抵达石门涧,夹涧有古松老林,林下多灌丛萝。草堂北五丈,依原来的层崖,堆叠山石嵌空,上有杂木异草,四时一色。草堂东有瀑布,草堂西依北崖用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水,自檐下注,犹如飞泉。草堂附近四季景色,春有杜鹃花,夏有潺潺门前溪水和蓝天白云,秋有月,冬有雪。阴暗、显晦、晨昏,千变万化各有异景,犹如多变的水墨画了。

成都杜甫浣花溪草堂、卢鸿一嵩山别业都以自然山林景色为主,略加人工建筑而已。

唐长安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唐长安城东南隅的曲江,是开元时利用利用低洼地疏凿成的

名胜风景区,它除具有皇家御园功能外,平时可供市民游赏。这在封建社会的都城建设中是一个创举。

要之,唐代园林艺术特点如下: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2。私家园林的艺术有所升华,3。寺观园林长足发展,4。

公共园林长足发展,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6。诗画情趣开始形成,7。文人园林的兴起。

四.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

1.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 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

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中国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开封)和西京洛阳,汴梁为北宋京城,皇家苑囿多集中于此,如宋徽宗建造历史上著名的大内御

苑“艮岳”,行宫御苑“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西京洛阳是官僚致仕后的隐退地,园林数量不及汴梁,但也很可观,《洛阳名园记》记载的就有24处。

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

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艮岳的建造突破“一池三山”形式,从典型山水创作为主题,在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它的构图规律:先在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 “众山供伏”,“至山始尊”。

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

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

临安(杭州)是南宋时期的都城,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当时的园林多集中于临安、吴兴(湖州)、平江(苏州)一带。吴兴前有

太湖、依山傍水,风景可尽收园内,园林以山、水、柳、荷见长,极富江南水乡特色。这一时期赏石之风大盛,常取太湖石点缀园中,或叠石为假山。由于叠山的需要,专门从事叠山的专业工匠也因此产生,吴兴称为“山匠”,苏州称为“花园子”。

2.元朝在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下,落后的宗教、喇嘛者、道教的哲学,消极的循世思想,以及复古主义观念得到发

展。表现在艺术上,如绘画的倾向是师法古人。

元朝在园林建设方面没有多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

元大都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宫城,以金离宫为中心,东建宫城,西建太后官,外以城墙回绕,两宫和琼华岛御苑为王城,

并在外廓建土城,称为“大都”。

元大都周围六十里,南北稍长,内有宫城(父又大内),宫城居中,左庙右社,前朝后市,形同周制。

元代太液池万岁山的总体布局设计是:正中山顶是广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主要宫殿,元代很多盛典是在这里举行的。广

寒殿左有金露亭,右有玉虹亭,广寒殿前有三殿并列,中为仁智,左为介福,右为延和。方壶、瀛洲两亭一左一右对称相望。

明朝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此时的造园活动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形成了一个

造园的高潮,现存的苏州拙政园、留园等最初都建于这个时期。同时还产生了我国第一部造园名著——《园冶》,它的作者计成不仅具有丰富的造园经验,而且又有很高的文学、绘画修养,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造园家。一些造园工匠技艺精湛也逐渐受到重而著名于世,如工匠张南垣父子。明末清初的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

明朝天顺年间,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组成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

康熙统一中国后,修建禁中三海,又建静明园、畅春园、万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等。乾隆登位后,效法康熙,将他在江南所见

到的江南一些好的风景和园林建筑等重要景观,都仿制建造在宫苑中。他大兴园林工程,几乎把所有清代的离宫别苑都加以改建修饰。乾隆年间,除重修增建琼华岛半月城、智珠殿以外,又在北海的东岸建画舫斋等,在北海的北岸修建静心斋、天王殿、琉璃阁、万佛楼等。其中静心斋是北海园的园中之园,而小园之中又用小的几组院落和山石树木组成多变的空间。

康熙期间开始修建的圆明园工程一直未停过,后又经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经营,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

所未有的、世界园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清代帝王还广收古今中外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风光绚丽的园林,同时成为宏伟壮丽的博物院。

乾隆在《圆明园图咏》后记中,曾得意地写道:“规模之宏敞,丘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观止……。

到过圆明园的一位法国天主教士,曾称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

明清宫苑,特别是清朝的园林,除继承了历代苑园的特点外,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点是使用上的多功能,如听政、看戏、居

住、休息、游园、读书、受贺、祈祷、念佛以及观赏和狩猎,栽植奇花异木等,如在著名的圆明园中,连做买卖的商业市街之景也设在其中。

五.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后期——清中叶至清初

园林艺术的成熟后期从清乾隆王朝到宣统王朝经历一百七十余年,是中古典园林发展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它积淀了过去的

深厚传统和辉煌成就,却也呈现出逐渐停滞、盛极而衰的趋势。

清代乾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多民族统一,清朝的造园活动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

以乾隆、嘉庆两朝为盛,其建园规模之广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是罕见的。皇家园林多为大型山水园,总体规划独具壮观,例如北京的西北郊兴建众多离宫别苑,形成壮丽的“三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修建离宫御苑承德避暑山庄。清代皇家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各地名园盛景于一园,具体地讲就是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国分为若干个景区,并设置许多个景点,如圆明园四十景;避暑山庄的的山林区、平原区和胡伯区,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汇集于一园之内,形成著名的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同时北方的皇家园林全面吸收江南园林的技艺,大大丰富了造景内容。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

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比较集

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

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

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自明迄今,据记载有七十多处,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这一时期有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与造园实践,明朝有著名的张南阳、周秉成、计成等,清代有张链、张然、叶眺

等。他们既善长绘画、又是造园家。其中计成总结了造园的理论,著有《园冶》一书;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片石山房、万石园等。他们的实践和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古典园林

搜索更多关于: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简史复习 的文档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简史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ifjr25gp11qw0a8dn3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