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里不惭愧吗?”
八、
1.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便一同居住着共同供养父母。根据句意,按题目要求将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2.(1)等到 (2)才 (3)第二天 (4)完毕,结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句,“及四子长”中“及”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等到”的意思,不能解释成“和”。第(2)句,“方得侍奉颜色”中“方”是“才”的意思,也与现代汉语不同。第(3)句,“明日”是古今异义词,要解释成“第二天”,而不是“明天”。第(4)句,“老人每食毕”中“毕”结合句子,在这里是“完毕、完结”的意思。
3.壁橱中缺少了钱,他的儿子们便悄悄地补足,不让老人知道。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翻译。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翻译。“钱缺”应翻译成“缺少了钱”;“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他的”;“潜”的意思是“秘密地、暗中”。
4.(1)四个儿子赡养父母的模式。(意对即可)
(2)四个儿子偷偷让老人在游戏时赢钱。(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第②段中“率以为常”是指四个儿子每家一餐轮流奉养父母,如果逢到初五和初十那天,四个儿子就一同把酒食放在中堂上,逐一向老人劝酒祝寿。第③段中“率以为常”指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玩,四个儿子派人拿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人家,假装把钱输给老人。
5.崇明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出身奴仆,一番奋斗自立后,也不是大富大贵,却对父母尽责尽孝,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言行及形象的分析。文章中的吴老,因贫困,对四子并没尽到抚养培育的责任,可他的四个儿子却冲着他给予了他们这个“肉身”、这个“姓氏”的缘故,在有能力时,及时回报,这很难得。他们对父母尽责尽孝的美德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译文】
崇明县有个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的妻子也九十七岁了。这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壮年时家境贫困,所以卖了儿子来活命,四个儿子都做了有钱人家的奴仆。等到四个儿子长大了,都能自立,各自赎了身娶了媳妇,便一同居住着供养父母。
他们兄弟四人,房屋共五间:每户一间铺子,另外开辟一间,是进出的地方。四个儿子奉养父母,极尽孝道。最初打算每月一轮,轮流着供养膳食。媳妇们说:“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如果一月一轮,那必须经过三个月,才可以再服侍他们,未免太疏远了。”(后来,)想每天一家轮流着。媳妇们又说:“公公婆婆老了,如果一天一轮,必须三天后才可再服侍他们,也觉得疏远了。”于是限定一餐轮流一家。譬如早饭在大儿子家吃,那中午饭在二儿子家吃,晚饭在三儿子家吃,第二天的早饭便在四儿子家吃,这样轮流着。如果逢到初五和初十那天,那就四个儿子一同把酒食放在中堂上,父母向南坐,东面是四个儿子和许多孙子坐,西面四个媳妇和孙子媳妇坐。依据长辈小辈的辈分,分左右坐定,然后逐一劝酒祝寿。这样已成了习惯了。
在老人吃饭的地方的后面,放着一个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钱,每串五十文。老人吃完了饭,手反过去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到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缺少了钱,他的儿子们便悄悄地补足,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樗蒲。四个儿子知道了他所去的地方,随即派人悄悄告诉那家人,假装输钱给老人,老人也不知道这件事。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回来。这样也成了习惯了。大概有几十年没有变更过。
九、
1.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D项,“义”处于谓语位置,应为动词,根据上文句意,“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所以人们觉得他很讲义气,“义”是意动用法,“以……为义”“认为……讲义气”。
2.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要了解文言常用虚词的多个义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虚词意义,进行比较。还可借助句子语法结构分析。C项,“乃”都是
“于是,就”的意思。A项,“以”意思分别为“把”“与‘来’连用,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B项,“于”意思分别为“到”“在”;D项,“其”意思分别为“代词,这”“表推测,‘大概’”。
3.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中说柳宗元例移为柳州刺史,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刘禹锡没有和柳宗元交换。
4.(1)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本句是判断句,抓住重点词语“执友”“何”“若是”进行翻译。 (2)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为进士者”“师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事已高,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愿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十、
1.(1)第二年 (2)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3)立即,匆忙 (4)适逢,正赶上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1)“明年”古今意义不同,需要注意。(2)“左右”是个多义词,解释该词注意句中的一个词“命”,皇后命左右将蔬膳放置一边,由此可知,“左右”在此处指人,具体指什么人,可据句意来判断。(3)“遽”读jù,解释该词在于平时积累,也可以根据语句判断出该词的意思,皇上要杀宋濂,命令已经传出,皇后在用餐时,为宋濂祈福,皇上有所感悟,立刻又发出一道命令,“遽”形容站起来动作的迅速,解释为“立即,匆忙”。(4)“会”的意思,在课内文言文《口技》中学过,“会宾客大宴”。
2.(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翻译时,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词,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词的翻译赋分。就本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表推测,译为“大概”,“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第(2)句中的“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用,第二个“使”作名词用。
3.示例:尊老敬老、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 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求分别指出皇帝的优点和缺点。作答此题,要回归文本之中,逐句分析,找出皇帝相关的优点和缺点。从优点方面来看,“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意思是,先生已年老了,第二年不用再来了。人老了,不用再来了,可见皇帝对老臣的关心爱护。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皇后两次进言,救了宋濂,可见皇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从缺点来看,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因为一点小事,动辄要杀,据此,可概括出其缺点。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两次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劝谏是在用餐时,“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劝谏委婉,不直说不该杀,让皇帝再次考虑此事,从而挽救了宋濂。第二次,是由其孙子获罪而连累到宋濂,皇帝要杀他,皇后说的一番话,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摆出不杀的理由。
【参考译文】
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文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说:“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
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蔬菜?”皇后说:“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说:“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十一、
1.(1)怨怒 (2)穿 (3)资助 (4)交给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句,“恚”读“huì”,是“恼怒,怨怒”的意思;第(2)句,“著”读“zhuó”,动词,“穿”的意思;第(3)句,“佐”,结合语境,是“资助”的意思;第(4)句,“授”是动词,“交给”的意思。
2.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A项的“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B项的“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C项的“而”用法与例句同;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3.(1)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屡”的意思是“屡次,多次”;“促”的意思是“催促”;“如”的意思是“依照,顺从”。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但”的意思是“只,只是”;“耳”的意思是“而已,罢了”。
(3)(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着”;“弗”的意思是“不”。
4.“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刚正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文章记叙了王忠肃公不为女婿谋京职和他与友人交往的事情,着重写他刚正无私和廉洁的一面。这两件事具有典型意义,将王翱的性格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其形象让人敬仰。
【参考译文】
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们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十二、
1.(1)成为 (2)能 (3)这(此) (4)好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调动积累,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如,第(1)句的“为”有“是”“做”“成为”等意思,这里是“成为”的意思;第(2)句的“得”有“得到”“能够”等意思,这里是“能够”的意思;第(3)句的“是”在古汉语中有指示代词“这”及判断动词的用法,这里是“这”的意思;第(4)句的“犹”有“还”“好像”等意思,这里是“好像”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作出正确判断。
2.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此类题一般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如句中“其”“之”都指代“篙”,“若”是“好像”的意思。
3.(1)示例:甲 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2)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做此题要先回到文中,看文章是如何表述的。再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写作方法。题干中已经明示是“问答的方式”。通过“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答”,针对“问”,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参考译文】
李鲈学习西洋的学问,讲述他的观点说:“月亮本来没有光亮,借助太阳的照耀反射阳光,以为月亮发光了。到每月十五,月亮与地球、太阳成为一条线,月亮可以见到地球,但是见不到太阳,不能借到阳光,所以以为没有光了。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曾经有一年,发生月食的时候,应当在日落之后,然而太阳还没有落山,出现在地平线的月亮就已经发生月食了。东方的月亮刚刚升起,西边的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同时见到了日月,那么地球这时本来就不曾遮住日月,凭什么说月亮能见到地球而见不到太阳呢?他回答说: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真的月亮本来就不曾出现在地平线上。凭什么来验证它呢?现在试着拿一文钱放在一个空的器皿中,前前后后地看,是看不到钱的形体的;然而贮满水之后钱就出现了,因此知道我们看到的不是钱,而是钱的影子。太阳将要落山时,东方空旷冰凉,海上的雾气升腾,好像器皿中的水一样,它映出上升的也是月亮的影子。如果一定要认为东方的月亮是真的月亮,那么就认为浮在水面的钱是真钱了。对吗?错吗?再如渔夫看见鱼浮在水面,举叉刺它时,重心要稍微偏向鱼的下面才能刺中鱼,那个浮在水面的鱼其实是它的影子。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这都是水能倒影事物(产生折射)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真的)月亮被地球隔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
十三、
1.(1)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在这荒芜残破的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苏子美的沧浪亭。 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请你记下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道: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这荒芜残破的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苏子美的沧浪亭。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十四、
1.A [解析] A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项,“之”前者是补充音节,不译;后者是助词,“的”。C项,“而”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D项,“乃”前者的意思是“才”,后者的意思是“竟然”。故选A项。
2.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这里注意“闻”“复”等词的正确理解。“闻”一词多义,这里指“听,听说”。“复”这里是“也”的意思。
3.示例一:赞同宋元君的做法。第二个艺人模仿他人,思想守旧,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最终会遭到别人的鄙夷走向失败。示例二:不赞同宋元君的做法。宋元君不看重艺人高超的技艺,只是凭自己当时的心情做出判断。作为一个君主来说不理智,过于武断。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看法。赞同与不赞同均可,关键是阐述理由。赞同的理由主要从艺人模仿别人,没有改进和创新的方面去谈。不赞同的理由主要从作为君主应理智,而不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方面表达观点。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会杂耍技艺的人,凭借杂技技术求见宋元君。宋元君召见了他。他的技艺是用两根是身长两倍的木杖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宋元君看了惊叹不已,立即赏赐给他金银布帛。
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能够像燕子一样轻捷如飞。听说了这件事后,也凭借他的技艺来求见元君。元君大怒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用价值,恰好碰上我高兴,所以赏赐了金银布帛。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于是把那个人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过了一个多月才释放。
模拟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