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加盖邮票事件
(该文刊登在《黑龙江邮电报》2012年10月26日刊第六版)
作者:黑龙江省北安市 许金龙
依兰原名三姓,是满语“依兰哈喇”的汉译,金天命元年至五年(1616年~1620年)努尔哈赤派大军招抚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勤(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三姓赫哲氏族,先后来古代的依兰地区居住,故始称“三姓”。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姓编入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同年设立协领衙门。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依兰府。两年后,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属吉林省管辖。民国2年(1913年),依兰府改为依兰县,历经伪满、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未变。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开始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原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对日作战。15日,东北光复。18日苏联列宁号、斯维德洛夫号、远东共青团号战舰,从松花江上驶入依兰码头,解放了依兰城,后成立了依兰大同盟组织维持会。9月3日中共东北党委会彭施鲁派杨清海、王才等6人来依兰工作。月初,方正邮局临时办事处主任关世泽召集通河邮政局局长张国户、依兰邮政局局长钟邻义、延寿邮政局局长等人在方正县召开四县邮政局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恢复邮政、邮路及通邮事宜。会议内容如下:
“首先以方正县为中心,恢复开办三条联邮邮路,通河至方正邮路
由通河负责,每日往返一班次,延寿至方正由方正负责,每日一班次往返,方正至依兰由方正负责,每日往返一班次。通河、依兰、延寿往外延伸由各局负责传递。其次,没有上级邮政部门管理一切费用和职工工资因邮政业务量小,入不敷出,会议暂定各县平信邮资每封一元。再次,伪满邮票须加盖方能使用,否则各县按欠资处理,不予传递。”
另据1945年(民国34年)9月12日兴山(鹤岗)邮政局二号公函得知,三江省佳木斯苏军司令部要求佳木斯及其他各地邮政局陆续开始办理邮政业务,邮资按中华邮政规定平信每件贰圆。
依兰一次在伪满五版五分加盖“中华邮政暂作贰圆“邮票红字、黑字,伪满四版一元票加盖“中华邮政暂作伍圆”红字、在伪满五版一元票加盖“中华邮政暂作伍圆”红字、黑字,共邮票一套五枚(图1,部分缺图),应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10月15日,根据三江省省委指示,正式宣布解散依兰大同盟维持会。25日,民主政府成立,临时县长王剑秋。11月7日,中共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在佳木斯成立,撤销三江省,成立合江省民主政府。9日,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正式任命王剑秋为依兰县县长,同时民主政府接管了邮局工作,任命钟邻义为局长,并加盖邮票使用。
笔者见东北老干部杨清海、郝凤吾、王显中等的回忆文章有提1946年在依兰工作用盖有文字的票寄过家书,另据对东北地方加盖邮票有深入研究的李登汉先生写的《合江地区加盖邮票归宿》一文中有提及1946年1月,依兰发行了加盖“暂作贰圆“邮票(图2,依
兰第二次加盖邮票),为二号隶书木戳盖于伪满五版通邮5分改贰圆黑字,伪满五版通邮5分改贰圆红字,共计两枚,该票在窗口出售作为邮资使用过。
中国嘉德拍卖2001年春拍,北京诚轩2006年秋拍,均见实寄封剪片赴拍。
依兰第二次加盖邮票一套两枚,是人民政权接管邮政业务之后发行使用的,历史明确,暂可归入解放区邮票之列,待发现公函布告等实物再做定夺。
依兰加盖“中華邮政 邮票另纳 依蘭“戳记一枚,此戳仅盖一件实寄封,销1946年3月16日。1946年冬,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派人接管了依兰县邮政工作,此后使用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的邮票,直至建国。
综上所述,依兰县确实曾发行过加盖邮票,一次加盖是维持会时期,二次加盖是人民政权建立初期 。
(图1)依兰第一次加盖邮票,部分缺图。
主要参考文献:《黑龙江省邮电志》、
《依兰县县志》、
《中共依兰县党的活动纪事》、 何国安著《中国邮票图鉴》、
《东北解放区加盖邮票认定标准》(试行稿)、 李登汉《合江地区加盖邮票的归宿》一文、 郭韵卿《东北地方加盖邮票之真相》一文、 张学伟《东北地方维持会与加盖邮票》一文。
(图2)依兰第二次加盖邮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