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论述。 一、在数学游戏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可见,游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自主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有效的游戏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长久学习兴趣的保持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组织了“抱一抱”的游戏,在该游戏与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的“爱的抱抱”游戏类似。不同的是,我们的第一步不是让所有的人围成圈,而是,选择一定的人数围成圈,
也就是我们的“被除数”,然后,教师喊出来的数字作为除数之后,学生进行抱团,并顺势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引入到课堂之中。比如:首先选出15个人,围成圈,然后,鼓励大家动起来,我喊“6”,学生六个人为一小组,可以有2个完整的小组,一个3人的部分小组,将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下一轮的游戏。在经过四五次游戏之后,我们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玩中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数学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小明的身高是1.18m,小军的身高是1.2m,比较小明和小军谁高?(2)有两条线,一条长120cm,一条长1.2m,思考,两条线哪个长?(3)在长跑比赛中,小张的成绩是10.23s,小李的成绩是9.35s,思考:小张和小李谁的
成绩好?……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数学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动手操作是课改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同时,也能打破以往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基本的知识点讲授完之后,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统计图。数据如下:四年级(1)班,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是20个,喜欢科普书的人数是16个;四年级(2)班,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是26个,喜欢科普书的人数是13个。组织学生动手将这些数据展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上,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习题练习、习题纠错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开放的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都是有助于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也是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的。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
法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