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实验探究题
一、关于问题的提出 1.何为科学问题:所谓的科学问题是指具有可探究性的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问题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可观察到的、有一个统一评价的客观标准。21cnjy. 举例说明:请你判断下列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南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城南公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南湖中哪种鱼最好吃
D.中央公园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E.秀州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2.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情提醒:问题用问句表达)。 ㈠从实验方案中找自变量和因变量来提出问题:
①、找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指先发生改变的量;因变量是指后发生改变的量)
②、提问的格式: A.“因变量”与“自变量”有什么关系呢?
B.“因变量”与“自变量”有关吗?
C.“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什么(或有何)影响? D.“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有影响?
举例说明:水蚤的身体呈半透明,制作装片后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心脏的搏动快慢(心率)。某班甲、乙、丙、丁四组学生,分别用滴管从10℃、20℃、30℃的三种含有水蚤的培养液中吸取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不同装片进行观察,得到数据如下表。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10℃ 281 191 192 187 平均心率 (次/20℃(室温) 288 286 289 291 分) 30℃ 401 408 398 296 由实验方案可知: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水温是否影响水蚤心脏的搏动快慢; 。 ㈡从真实现象(情景)中提出问题。 ①、 从题目素材中找到现象 ②、 提问的格式:
A.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B. 为什么会产生该现象?
举例说明:小科同学在学习了磁知识后,对磁现象很感兴趣。一天晚上,她在台灯下研究磁铁,偶然发现当磁铁靠近发光的台灯时,灯泡内的钨丝晃动了起来。请你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是灯泡内的钨丝为什么会晃动? (灯泡内的钨丝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1
㈢根据图像提出问题:
提问的格式为:探究(或研究或比较)??
举例说明: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图连接好实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I、I1、I2的电流,改变电源电压,重复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www-2-1-cnjy-com
电流 次数
1 2 3
I1/A 0.2
I2/A 0.2
I/A 0.4
0.3 0.3 0.6
0.4 0.4 0.8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并联电路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 ㈣从原有问题的升华中提出新的问题,一般都出现在题目的最后一问,这类问题的提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举例说明:你看到过蚂蚁搬食物的情形吗?蚂蚁过的是群居生活,它们都有自己“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它们常常要走出家门,去寻找食物,然后会沿原路返回。
①提出问题: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
②实验研究:选择多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蚂蚁的左右侧触角,然后把它放回原地,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21*cnjy*com
对于蚂蚁,请你再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蚂蚁是通过气味来寻找食物的吗? 。 ㈤从结论、假设(或猜想)中反推提出的问题 ①、 从题目的素材中找结论、假设(或猜想) ②、 提问的格式:
A.若是假设(或结论),直接在假设(或结论)后面加一个“吗?”。 B.若是猜想,先去掉“可能”后面加一个“吗?”。
举例说明:小科同学看到装有薯片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里面充有气体。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袋内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已收集满该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获得证据:……
得出结论:……
他提出的问题是 袋内装的什么气体? 。 二、关于建立猜想或假设
猜想或假设都是在研究的问题中产生的,因此猜想或假设都要与研究问题的内容保持一致,但句子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猜想是随时都可以作出的,例如:
2
“狗叫了,可能有陌生人来了”,到底是不是陌生人来了,不一定去验证,在句子中要带“可能”二字。但是假设的话,接下来一定要有验证性的活动,而且在句子中不能带“可能”二字,用陈述句表达。若是实验前建立的假设(或猜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若通过实验后验证假设(或猜想)成立,那么假设(或猜想)就成为结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举例说明: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影响菊花茶的品质。然而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时,变色的情况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21*cnjy*com 煮沸的井水 煮沸的纯净水冲泡菊花的水 煮沸的纯净水 (弱碱性) 中滴有白醋 变色情况 变浅绿色 变浅绿色 几乎不变色 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或猜想)是 菊花变浅绿色与水的酸碱性有关 。
三、关于实验目的的回答
1.对于整个探究的实验目的,其实质与提出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但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问题用问句表达,目的一般用陈述句表达。格式一般为“探究(或研究或比较)??”。21教育网
2.对于探究中某一步的实验目的,格式往往是“排除??的干扰”、“验证??”、
“形成对照或对比”
举例说明1:小科同学将生长状况相似的A、B二盆蚕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暗箱中,在B盆蚕豆幼苗的暗箱右侧开一小窗口,并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保持其它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一星期后,A,B两盆蚕豆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该同学设计这一实验的目的是为了
▲ 单侧光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2)根据学过的知识,解释B盆蚕豆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的原因.______
3)若另取一盆蚕豆幼苗,在暗箱右侧亦开一小窗口,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并且在花盆底部再装一个旋转器.当旋转器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时,花盆也随之一起旋转,但暗箱和光源都不转,如图C所示.当图C中的花盆连续旋转一星期以后,请你预测装置中的蚕豆幼茎的生长或弯曲情况是______
4)若将A盆蚕豆幼苗横向放置(与地面平行),你预测的蚕豆幼茎生长方向是一______,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刺激作出的反应.蚕豆幼茎对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都属于植物的______.这种特性也可以称为生物的应激性.
举例说明2:小明同学从课外书本中得知“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素”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3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若干,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在(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制,完全培养含小麦胚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缺镁培养基比完全培养基缺少了镁元素)。
实验步骤:
①去掉小麦种子的胚乳。
②将种子的胚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粒,分别接种在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上。
③将它们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两周,然后观察统计。
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 排除胚乳中镁元素对实验的干扰 。
2)培养两周后,观察的对象是 甲乙叶子的颜色 。 (3)每组为什么要选用较多数量的胚? 。 (4)小芳同学认为叶绿素的合成除了需要镁等矿物质元素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环境条件。她设计了如下表的方案。 实验情况 小麦种子数 培养条件 培养时间 A组 20粒 适量的水,有光照,25℃ 2周 B组 20粒 适量的水,黑暗,25℃ 2周 分析小芳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你认为她要探究的问题是 光照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
四、关于实验方案的设计 1.控制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即要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注意:变量不能写某某的有无,也不能写控制该变量的具体方法)。
2.要设置对照(对比实验)。目的是通过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或可信度)。
3.实验的对象(样本)尽量多一些。目的是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
4.实验的次数尽可能多一些,要有重复实验的思想。但是在不同的实验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⑴若得出的结论是用文字来表达的,那么多做几次的目的是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从而使实验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请同学们举一些课本上的例子);⑵若得出的结论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的,那么多做几次的目的是便于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请同学们举一些课本上的例子)。
5.实验选择的器材或所取的数据不能搞特殊化,否则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具有偶然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例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所取的数据;研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特点时灯泡的规格)。
6.实验设计时经常要想到用转换法的思想(你能举一些课本上的例子吗)。 举例说明: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渐稀释10、100、1000、10000倍,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