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排查练 (第三章)
(建议用时:40分钟)
易错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描述,主导因素的判断 错误原因 一句箴言 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失误 在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气候,其次是地形,分析时应主要从气候中的降水、温度的分布对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入手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29790071】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B.降水量增多 D.地下径流增多
1.A 2.C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易错点2 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错误原因 一句箴言 对区域的海陆位置判断不准,不能准确判读出海陆位置差异产生降水差异 判读自然带的类型应主要把握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尤其是年降水量对自然植被类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高于400 mm的地方会出现森林景观,在200~400 mm之间会出现草原景观,低于200 mm则出现荒漠景观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3~4题。
- 1 -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B.纬度地带性——热量 D.经度地带性——水分
3.C 4.D [第3题,由图示知从亚洲到欧洲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判断所经过的自然带。第4题,沿途由沿海经内陆再到沿海,经历的自然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易错点5 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导因素判断 错误原因 一句箴言 对影响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理解不透 一般说来,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基础因素是因纬度不同而造成的热量差异,其主导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形成是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造成的水分的差异,其主导因素是水分;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是由于海拔不同而造成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2018·菏泽模拟)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5~6题。
5.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 2 -
A.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OE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第6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相同植被由高山类型逐渐过渡到温带类型,说明导致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易错点4 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分析 错误原因 一句箴言 对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形成理解不透 非地带性现象就是由于某种因素的特殊变化,从而导致了自然景观的异常变化,判断时应主要分析特殊的自然景观与主导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回答7~8题。
7.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8.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D.地形
7.C 8.D [第7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8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易错点5 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分析
- 3 -
错误原因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不透 一句箴言 解答的关键是应抓住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区域的气候、地形、植被分布特点,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 9. (2018·武汉模拟)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易错点6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 错误原因 一句箴言 判读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应先掌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注意依据山地基带判断山体所在纬度位置,依据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的坡向差异判断山地所在半球,依据雪线高低差异判断山地的阳坡和迎风坡,另外还要注意山地牧场冬夏季位置的差异 10.(2018·益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4 -
对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理解不透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牧民们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同海拔上的高山和高山森林草甸、低山丘陵和山前地带、平原河谷和荒漠地区,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材料二 下图为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 高原、山地的夏菜是利用西北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
(1)分别叙述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的分布特征。 (2)试分析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原因。
(3)你认为西北高海拔地区能否大规模生产优质夏菜,试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牧场分布特征要结合图示位置及材料一中不同海拔分类来描述。第(2)题,转场原因首先是某个固定位置的牧草不能满足全年需要,其次是该地不同海拔牧草有较大的季节差异。第(3)题,可从区位条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 (1)夏季牧场分布在高山、亚高山和森林草甸上部(山地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原草甸);春秋牧场分布在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地带(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前平原或山麓地带草原);冬季牧场分布在平原河谷和荒漠地区(河谷平原和盆地中心的草原和荒漠草原)。
(2)阿勒泰地区深居内陆,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夏季,山地降水丰富且有高山冰雪融水,高山林带以上水草肥美,利于放牧。冬季,高山牧场气温低,冰雪覆盖;而平原河谷荒漠地区海拔低,气候较温暖,利于放牧;春秋季节则在介于二者之间的山前平原放牧。
(3)可以。理由:光照强、夏季光热资源充足,可垦土地资源丰富;可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或者不可以。理由: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规模种植将导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加剧;当地劳动力不足。(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只答可以或者不可以,不给分)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