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欧洲信用保险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0 5:21: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82年-1997年这15年间,伯尔尼协会成员国每年的赔款支出都远大于其保费收入,截止1997年底的实际亏损额高达490亿欧元。成员国历年的财务收入中,追偿收入所占比重很大,是保费收入的1.76倍。而这15年间,伯尔尼协会成员国共支持了5.6万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短险4.06万亿,中长期险0.94万亿)。这充分说明了很多国家都利用ECA这个机制,以国家财力为后盾,扶持本国某行业的出口乃至该行业的整体发展。

如果具体到某个国家官方ECA的收支现状,我们仍然可以以德国HERMES为例。HERMES的商业信用保险业务(“自营账号”部分)已于2002年7月和EULER合并,组成EULER-HERMES集团,隶属德国的ALLIANZ。但HERMES的国家账号部分,仍然承担着德国联邦政府的官方出口信用支持项目(the Official Export Guarantee Schem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全权代理人”角色,通常被称为“HERMES COVER”。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Hermes承担的“国家账号”项下的官方业务,从1949年正式运营近50年来,由德国联

邦政府承担的财务赤字累计高达135亿欧元,而支持的德国出口总额则高达4086亿欧元(1960-1998)。

不容质疑的是,Hermes官方短险业务自1997年从大多OECD国家的撤出,造成了其承保面和保险收入的萎缩。2002年官方业务的市场渗透率降至2.5%,这是官方业务开办53年来的最低点。为降低赤字,Hermes官方项目加大了追偿力度,力图用追偿收入来冲抵积累的巨额赤字。 三、商业信用保险公司全球扩张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原来专注于境内贸易信用风险的欧洲商业性信保公司开始拓展其业务范围,在大规模进军出口贸易领域的同时,开始了国际扩张的步伐。究其原因是:跨国公司(MNC)和大型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拓展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商业信保公司的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以某德国某生产型企业为例,当德国国内市场不能再满足其需要时,必然会走出国门。从一般出口到直接在他国设分支机构,就地销售甚至研发生产是该公司真正变成跨国公司的发展轨迹。为配合该公司的全球统一风险控制战略(overall risk management concept)的实施,为其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提供其母公司在本国原已熟悉的信用保险业务,原来在德国境内承保该公司境内贸易风险的Hermes或Gerling等商业信保公司追随该MNC的脚步走向国际成为必然。这些原来主要从事境内贸易信用保险的

商业公司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再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来拓展业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信用保险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贴近保户、贴近风险”,为MNC提供同时涵盖境内贸易和出口贸易风险的“一揽子”服务。商业信用保险公司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从“战略联盟”到“股权合并”一步步走向联合的过程。今天在商业性信用保险市场上最活跃的“三巨头”为Euler-Hermes, Coface和Atradius(原Gerling NCM)。

目前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信用保险公司如

Euler-Hermes和Coface等,指的都是其“自营账号”的商业业务部分,和其“国家账号”的官方业务无关 。事实上,近几年来,由于西方经济低迷,破产企业激增,欧洲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处境都很困难。Hermes的“自营账号”部分的业务,就其纯保险业务(underwriting result)而言,2002年度的亏损高达3494万欧元 。其年度损益表上的最终赢利是源自“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这充分说明了不管对商业公司还是官方ECA来说,出口信用保险都不同于一般的财产险业务,它要求保险人有很高的对买家风险和国家风险的评估和控制能力。

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商业信保公司选择了联手经营的道路。以Hermes和Euler为例,双方组成“战略联盟”联手进行国际扩张由来已久,最终于2002.9月实现全面合

并,共同占有世界商业性信保市场37%的份额。Hermes&Euler集团于2002.7月正式在天津成立代表处,意图在中国进行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将第一目标客户锁定为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商业信保公司的强势在于他们多年积累的买家数据库,为降低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他们必须要寻求新的市场。目前他们包括其他商业信保公司已经在做边缘业务,并在等待保监会的营业许可证。也就是说,“三巨头”窥嗣中国市场已久。他们的真正意图,显然不是为了扶持中国的出口产业,而是在要抢占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首先瞄准的是那些出口格局合理,产品质量过关、买家风险分布均衡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且出口的目的国为OECD国家。他们主要承保的是买家破产和拖欠这两类商业风险,而对中国出口到非OECD国家的业务不会涉足的。这对年轻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来说,显然意味着对刚刚形成雏形的出口信保市场的冲击,优质客户的流失,风险的高度集中。这样一来,中国信保只能承保被外资挑剩的出口业务,而不可能通过扩大承保面来均衡风险,这将势必使中国信保远离“收支平衡”的长远目标,给国家财政造成更大的负担。

搜索更多关于: 欧洲信用保险 的文档
欧洲信用保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jhkn9s4jc5s23r4ajj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