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 -15题。(共10分) 【材料一】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直到1961年形成了16区、2县的格局。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旧有的“城八区”的概念。2010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撤销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东城区;撤销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从此,“城六区”成为北京城区新的代名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准,密云、延庆,撤县设区。按照相关要求,撤县设区后,其行政区域与之前相同。至此,北京最后两个县也改为市辖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明确北京各区的功能定位,便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城市区域划分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新东城区和新西城区地处“两轴”交汇的位置,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合并不仅是区域范围上的简单合并,更是区域功能上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区域均衡,为首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疏通了经脉。而其他三类区域分别分布于“两带”所辐射的范围内,发展空间巨大。其中,“城市发展新区”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如大兴、昌平、房山等郊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两轴两带示意图
13.分别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我们会发现北京市城区的范围呈现出 ① 的趋势,北京各区的功能定位也逐渐 ② 。(2分)
14. 阅读【材料二】及其中的“示意图”,说一说昌平区在北京市整体的区域规划中,遇到了怎样的发展机遇。(4分)
答:
1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说一说北京市“城八区”是如何“优化城区”功能定位的。(4分)
答:
5
(二)阅读《不速之客》,完成第16 -18题。(共11分)
不速之客
梁晓声
①在我们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世俗生活之中,有些事情听来似乎太戏剧化,使人怀疑其意义究竟何在。然而细细一想,你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感动,你会不禁的倏然泪下……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算来如今他该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②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如果,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的火车票我都买好了。一早就走……”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③我爽快地应允,又对她说:“明天退了票,在北京玩几天吧!”他连连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之后,探亲假就只剩下十天不到了。我老母亲可想我呐……”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嘛!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晓声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比如我和我父亲,就都是石油人。说是“父子兵”,别人准以为,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可能就是几千里。父子可能一别就是三四年,甚至十来年……他问我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怎么不记得呢?一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的那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可三月份,他死了……我不禁一怔,停止了吸烟。
④我不知小侯的死,和他要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心中疑团百种。 ⑤他也吸起烟来。吸了两口,接着说——小侯是因公牺牲的。他给地质队去当向导,结果遇到了大风暴。他让别人回大本营,自己留下看守器材。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上盖着他的外衣,保护得好好的,他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队友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位老石油工人,胜利油田的。他和他父亲已经九年没见面了。他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他父亲希望他跟领导请求他们父子俩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也许,二十分钟对九年间没见过一面的小侯父子,是很可以叙叙父子情的吧。总之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后,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可是如果隐瞒,就必须有一个“小侯”,按日按时赶到兰州,在火车站和他父亲见上一面。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⑥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小侯的遗物中还有他父亲的一张照片,可那是他父亲早年的一张照片。之间又隔了九年,凭那张照片,我哪里会认出他父亲啊!我只好请车站的广播员替我广播广播。广播员是位姑娘,听我讲明来龙去脉,保证地说放心吧同志,我一定替你清清楚楚地广播三遍。
⑦第三遍还没广播完,我见有一个人匆匆向我走来,我也迎了上去。我俩在相距两步远的地方同时站住了。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⑧是他先开口说话的。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他真是我亲爱的父亲,仿佛我真是他日夜想念的儿子,仿佛我们真的整整九年没见过面了。
⑨我父亲,也就是小侯的父亲,也落泪了。
⑩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
6
片刻照片,抬头看片刻“我”,犹犹豫豫地好一阵,终于下了决心,单刀直入地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11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大动感情地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
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也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不止。
12第一遍开车铃响过。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
13 “父亲”,不,那个人说—“你,可要经常给你妈写信呀!她非常想你呀!”我也说—“你, ○
可要经常给我奶奶写信呀!奶奶非常想你呀!”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后来,那个“冒充”小侯父亲的人,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上说,他们队上的一些队友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他寄给小侯的奶奶。我将信给我们队的队友们传看了。大家也决定,每月凑二百元钱,由我寄给小侯的妈妈……从小侯死至今,我们两个油田,两个大队,两个钻井小队的人,除了我和那个人,其余都不曾见过面。但都一直给小侯的奶奶和妈妈寄着钱。
14一个多月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
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人们不是总讲八十三、七十四么?这两个岁数都是老年人的“坎”啊!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说他们队的领导,很理解他们,为此提前批准了他的探亲假。我将信给我们队的领导看。我们的领导说—这还用请求?也批准你提前探家。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我想寻找到最能表达我当时心情的话,可我当时竟变得口拙舌笨起来。不经意间,我眼中已淌下了泪……这些石油人呵,他们是些感情色彩多么奇特的人呵!
15我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
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14段,补全故事情节。(2分) 16.阅读文章③到○
我决定冒充因公殉职的小侯去与其父会面 ① 、我们继续冒充“父子”,每月都将队友们凑好的钱寄给小侯的亲人、 ②
17.文中,作者说“这些石油人呵,他们是些感情色彩多么奇特的人呵”,请你说一说这些石油人感情“奇特”在哪里?请针对这种奇特的情感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4分)
答:
18.这篇文章在情节的设置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判断的依据。(5分)
答:
(三)阅读《这条小鱼在乎!》,完成第19 -21题。(共9分)
这条小鱼在乎!
杨彦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