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旅游规划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B.使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
C.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但使投资风险加大 D.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 2.旅游规划的导向是( ) A.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B.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 C.旅游景区的规模与效益 D.旅游景区的性质与品位
3.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的发展必然破坏旅游环境
B.旅游与旅游环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发展旅游与保护旅游环境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管理 D.旅游业是利用环境的产业,必然会消耗旅游环境
2008年9月27日是第29个世界旅游日。主题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据此完成4~6题。
4.旅游活动中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 ) A.游人过多,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 B.旅游需要的交通服务
C.酒店的厨房所排放的油烟
D.宗教信徒和旅游者“虔诚”的香火形成的烟雾
5.五一、十一假期曾是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作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景区环境 ②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 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④保障旅游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目前许多地区提出“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环境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环地中海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带,每年游客超过2亿,土地沙化、水源污染、濒危物种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现象严重。据此回答7~9题。
7.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问题不包括(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对文物古迹破坏 D.海岸受损害
8.有关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年的旅游环境容量不能突破2亿人 B.每年的旅游合理容量是2亿人 C.每年的旅游极限容量是2亿人
D.随着旅游的合理开发建设,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是可以提高的
9.为减轻环地中海地区旅游环境容量过大造成的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建设旅游新设施,以吸纳更多的游客
B.提高飞机票、火车票等的价格,以限制游客人数 C.对旅游景区实行分流管理,对易饱和区实行限流措施 D.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禁止游人入内
10.旅游名山修建索道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A.可以提高游览价值 B.可以提高旅游环境容量 C.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D.可以缩短经济距离
11.下列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旅游业并非“无烟工业”,发展应适度,否则会影响环境 ②旅游活动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 ③旅游活动产生的“三废”污染,还会导致环境问题 ④旅游活动是一种消遣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有( )
①空气污染 ②珍稀物种灭绝 ③建筑物过于密集 ④自然资源的破坏 ⑤文物古迹的破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3.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B.保护亚热森林生态系统 C.发展旅游业
D.保护著名古寺——庆云寺 读漫画,完成14~15题。
14.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5.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成为林果加工厂 阅读材料,回答16~19题。
2007年10月2日,正在大修中的故宫涌进了9万多游客,客流量达到了最大接待容量的两倍,远远超出最佳日接待量。
随着散客、自助游越来越火爆,著名景区最大容量屡屡被突破,相关景点疲惫不堪。
河南云台山景区黄金周期间日游客量达到五六万人,超过最佳接待量20%以上。为缓解游客激增对环境的破坏,环卫工作人员比平时增加一倍。垃圾平常一车就可运走,节日期间就增加了五六车。
“人满为患”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我国出现的黄金周景区超载,会过度消耗景区的自然资源,对景区造成重大损害。一些名胜古迹或坍塌或损坏,与其说是岁月的侵蚀,不如说是过度的游客量和垃圾污染使得它们不堪重负。
16.与文中“最佳日接待量”相符的概念是( )
A.旅游环境容量 B.旅游极限容量 C.旅游合理容量 D.旅游承载能力 17.旅游地游客过多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多选)( ) A.使旅游资源承受超负荷的压力
B.使游客不能享受到应有的旅游效果和经历 C.使旅游地旅游经济效益下降 D.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8.目前在我国发生的旅游饱和与超载中,主要是(多选)( ) A.“假日旅游”超载 B.长期性连续饱和超载 C.短期的周期性饱和超载 D.偶发性饱和超载
19.为解决“假日旅游”超载现象,下列措施正确的是(多选)( ) A.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B.企事业单位推进奖励旅游 C.抓好寒暑假旅游市场
D.做好双休日短途旅游市场
20.在德国汉诺威市中心区设置游览标志线,其主要目的是( ) A.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城市的主要景点有一个基本了解 B.使旅游者不会走失或迷路 C.使旅游者不会偏离此线
D.使旅游者都沿主要公路游览 题11111111112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号 答 案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A山是________地貌中的杰出代表,B山是我国典型的________地貌分布区。
(2)评价A山景区的旅游开发条件。
(3)下列地区是A地的主要客源地的是( )
A.珠三角地区 B.东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长三角地区
22.下图为“海南岛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旅游资源类型中的________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康体娱乐价值和________价值。
(2)从海口到三亚景区的①、②、③三条线路中,________线路最受欢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1月4日,国务院确定了将海南岛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其对海南发展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连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3 600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中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2005年11月8日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召开,发起成立了跨省区域间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在古徽州的大地上,有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徽州文化底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胜地。
(1)简要评价安徽黟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2)简述安徽黟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3)请你为安徽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4.2011年3月10日是某市几家公园免费开放日,有人对其中A、B两家公园进行了调查。据此回答问题。(14分) 设计厕所餐厅面日容高峰时段人数公园名称 面积(×104米2) 蹲位日总人数(万人) 2积(米) 量(万(万人) (个) 人) A 125 3 000 100 5 10 20 B 50 1 500 40 2 3 5 (1)请以高峰时段人数计算3月10日A公园的游客人均面积、游客人均餐厅面积和每厕所蹲位的服务人数,并填入空格。
游客人均面积:________米2/人; 游客人均餐厅面积:________米2/人; 每厕所蹲位的服务人数:________人/个。
(2)根据上述表格,请分析公园免费开放日产生的问题,试举两例,并分析原因。
(3)针对上题列举的一个问题,请你从以下角度各提一项改进措施。 从旅游自身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公园管理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政府决策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旅游规划可以减小旅游投资的风险。]
2.B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景区的建设必须以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为导向。] 3.C [旅游环境与旅游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协调发展可做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键在于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