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野外鉴别和描述
(1)碎石类土的描述
碎石类土应描述碎屑物的成分、指出碎屑是由那类岩石组成的;碎屑物的大小,其一般直径和最大直径如何,并估计其含量之百分比;碎屑物的形状,其形状可分为圆形、亚圆形或棱角形;碎屑的坚固程度。
当碎石类土有充填物时,应措述充填物的成分,并确定充填物的土类和估计其含量的百分比。如果没有充填物时,应研究其孔隙的大小,颗粒间的接触是否稳定等现象。
碎石土还应描述其密实度,密实度是反映土颗粒排列的紧密程度,越是紧密的土,其强度大,结构稳定,压缩性小:紧密度小,则工程性质就相应要差。一般碎石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等三种,其野外鉴别方法见表4-4。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 表4-4
密骨架颗粒含量 实及排列 度 可 挖 性 充填物以砂土为主 可 钻 性 充填物以粘土为主 充填物以粘土为主 充填物以砂土为主 骨架颗粒含量大颗粒间孔隙填充密实或有颗粒间充填以坚硬钻进极困难,冲击同左,但密于总重的70%,为胶结性,镐锹挖掘困难,和硬塑状态之粘性钻探时,钻杆和吊碎屑物较实 交错排列,连续接用撬棍方能松动,井壁稳土为主,开挖较困锤跳动剧烈,孔壁易取土。 触 定。 难。 稳定。 骨架颗粒含量等钻进较困难,冲击颗粒间孔隙被充填,用手颗粒间充填以可塑同左,但中于总重的60%~钻探时,钻杆和吊可松动颗粒,镐锹可挖掘,状粘性土为主,锹可孔壁不易密 70%为交错排列,锤有跳动现象,孔井壁有掉块现象。 开挖,但不易掉块。 坍塌。 大部分接触 壁有时坍塌。 骨架颗粒含量小颗粒间孔隙部分被充填,颗粒间充填以软塑钻进较易,钻杆和同左,但稍于总重的60%,排颗粒有时被充填物隔开,或流塑之粘性土为吊锤跳动不明显,孔壁较稳密 列混乱,大部分不用手一触即松动掉落,锹主,锹可开挖,井壁孔隙易坍,有时有定。 接触 可挖,井壁易坍落。 有坍塌现象。 翻砂现象。 注:1.骨架颗粒系指各碎石土相应的粒径颗粒:
2.密实度按表列各项要求综合确定。
(2)砂土的描述
砂类土按其颗粒的粗细和其干湿程度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其特征见表4-5。
砂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表4-5
砂 土 分 类 鉴别方法 砂 土 分 类 粗 砂 中 砂 鉴别特征 颗粒粗细 干燥时状态 湿润时用手拍的状态 粘着程度 约有1/4以上的颗约有一半以上的约有一半以上的颗大部分颗粒与玉大部分颗粒粒比荞麦或高粱大 颗粒比小米粒大 粒与砂糖菜仔近似 米粉近似 近似面粉 颗粒完全分散 颗粒大部分颗粒仅有个别有颗粒基本分散,部分颗粒少量胶结,胶结稍压即胶结 胶结,一碰即散 稍加碰击即散 散 表面无变化 表面偶有水印 表面水印(翻浆) 表面有显著翻浆现象 有轻微无粘着感 细 砂 粉 砂 表面无变化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偶有轻微粘着感 砂类土应描述其粒径和含量的百分比;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及有机质和包含物,当含大量有机质时,土呈黑色,含量不多时呈灰色;含多量氧化铁时,土呈红色,含少量时呈黄色或橙黄色;含SiO2、CaCO3及Al(OH)3和高岭土时,土常呈白色或浅色。 (3)粘性土的描述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可按其湿润时状态、人手捏的感觉、粘着程度和能否搓条的粗细,将粘性土分为粘土、亚粘土和亚砂土(见表4-7)。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表4-7
分 类 鉴 别 方 法 湿润时用刀切 粘 土 亚 粘 土 鉴 别 特 征 切面很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亚 砂 土 用手捻湿土用手捻摸有滑腻感,当水分较大仔细捻时感觉到有少量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时的感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细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或无觉 在 粘滞感 粘滞感 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粘着程能粘着物体,干燥后易剥一般不粘着物体,干燥后璃),干燥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度 掉 一碰就掉 才能去掉 湿土搓能搓成直径小于1mm的土条(长度不能搓成直径23mm的土条 不能搓成直径小于3mm的
条情况 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土条,而仅能搓成土球 粘性土应描述其颜色、状态、湿度和包含物。在描述颜色时、应注意其副色,一般记录时应将副色写在前面,主色写在后面,例如“黄褐色”。表示以褐色为主,以黄色为副。粘性土的状态是指其在含有一定量的水份时,所表现出来的粘稠稀薄不同的物理状态,它说明了土的软硬程度,反映土的天然结构受破坏后,土粒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抵抗外力所引起的上粒移动的能力。土的状态可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等。野外测定土的状态时,可采用重为76g、尖端为30?的金属圆锥的下沉深度来确定,其判断标准见表4-8。
土的状态野外判定标准 表4-8
圆锥下沉深度(mm) h<2 2≤h<3 3≤h<7 土 的 状 态 坚 硬 硬 塑 可 塑 圆锥下沉深度(mm) 7≤h<10 h>10 土 的 状 态 软 塑 流 塑 (4)人工填土及淤泥质土的描述
人工堆土应描述其成分、颜色、堆积方式、堆积时间、有机物含量、均匀性及密实度。
淤泥质土尚需描述颜色、嗅味等特性。 人工填土与淤泥质土的野外鉴别见表4-9。
人工填土与淤泥质土的鉴别方法 表4-9
鉴 别 方 法 颜 色 夹 杂 物 构 造 人 工 填 土 没有固定颜色,主要决定于夹杂物 一般含砖瓦砾块、垃圾、炉灰等 夹杂物质显露于外,构造无规律 淤 泥 质 土 灰黑色有臭味 池沼中有半腐朽的细小动植物遗体,如草根,小螺壳等。 构造常为层状,但有时不明显 浸入水中浸水后大部分物质变为稀软的淤泥,其余部分则为浸水后外观无明显变化,在水面有时的现象 砖瓦炉灰渣,在水中单独出现 出现气泡 湿土搓条一般情况能搓成3mm的土条,但易折断,遇有灰砖情况 杂质甚多时,即不能搓条。 能搓成3mm的土条,但易折断 干燥后的干燥后部分杂质脱落,固无定性形。稍微施加压力干燥体积缩小,强度不大,锤击时成强度 即行破碎。 粉末,用手指能搓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