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A组·素能全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内江模拟)右边漫画(漫画中的字:经学难抵洋枪炮)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认识。面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较明智的直接反应是 ( ) A.民主科学,思想解放 B.学习十月革命,建立劳工社会 C.内抚乱民,外和诸夷 D.师夷长技,富国强兵
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以夷款(和缓、安抚)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魏源写本书的目的是使国人了解敌情
B.魏源写本书的目的是抵制外国侵略,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魏源已认识到了外国人的长处,能平等对待外国人 D.魏源具备一定的近代外交意识
3.(2014·开封模拟)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4.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 )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5.(2014·唐山模拟)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 ( ) A.维新派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 B.康有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取代儒家历史循环论 C.维新派以民主共和制为改革目标 D.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
6.(2014·广东三校模拟)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份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7.“一个环绕康梁的精英集团与以张之洞为首的官绅集团,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对峙……后者主要是清政府内部有关洋务政策的辩论,而前者则是攸关传统政治秩序的义理基础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序幕。”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官绅集团主张向外国学习 B.精英集团主张废除君主制
C.两大集团的主要分歧在于要不要变革政治制度 D.两大集团的对抗实质是两大阶级的对抗
8.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9.(2014·广东六校模拟)“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 A.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2014·北京海淀期中)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14·南通模拟)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时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这主要是
( )
①出于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③京剧只为帝王将相服务 A.①③④ C.①②③
②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 ④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
B.②③④ D.①②④
12.(2014·昆明模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2013·泉州质检)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元;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稣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拉丁文,示存古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三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8分)
(3)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1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