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89
英文名: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前 置 课:人口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 后 置 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虞沈冠
选定教材:虞沈冠,环境危机与人类前途,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并提出用生态经济原理来改造主流经济学,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部分介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文明历史进程中环境观念的演变,科学技术所派生出的污染,重点剖析当今人口爆炸、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根源,并寻求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破解办法。第三部分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结构和思想观念应作如何演变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并重点介绍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理,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的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通过对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专题来探讨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科学的发展观,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围绕着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变化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这个主线索进行探讨。重点探讨人类文明兴衰的环境因素,物资层面上的污染类型、问题及危害,精神层面上引发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以及经济体制与利益导向上的诱因,启发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挽救这场全球性生态危机。并就此着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和热爱科学的宽广情怀,增强对控制人口、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实现中
1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尽的贡献。 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内容实证性强,可大量地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件,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然后提出对策建议,做到学以致用。
结合科学发展观,启发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深刻剖析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与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探索生态变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生态危机,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缺陷进行反思,特别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进行反思,确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机制,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成为这方面的宣传作者和实践者。
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导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课时:6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的理论,搞清影响当今人口资源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区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异同点,使学生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类
一、生态学的方向
以布伦特兰夫人的研究报告和演讲为代表。把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作为基本内容。
二、社会学的方向
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及其《人类发展指数》为代表,把社会发展、社会扶贫、利益均衡作为基本内容。
三、经济学的方向
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为代表,将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作为基本内容。
四、系统学的方向
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与人之间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外延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一) 自然属性 (二) 社会属性 (三) 经济属性 (四) 科技属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 可持续性原则 (二) 共同性原则 (三) 公正性原则
3
(四) 公平性原则 (五) 主权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行动纲领
第三节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物质层面
人口爆炸——资源耗竭——环境污染 二、精神层面
道德、伦理、观念、意识、宗教、信仰 三、制度层面
体制、制度、调控、政策、法律 四、技术层面
技术手段、技术政策、滥用误用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都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注重生态文明,具有相同的伦理价值和目标 二、不同点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狭义的生态经济问题,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五节 人口资源环境思想史和主要的学术流派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二、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三、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 四、布伦特兰夫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五、莱斯特·布朗的《生态经济》
思考题:
1、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2、说出影响当今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举例说出它们各自的作用。 3、如何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改造主流经济学?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暖
课时:6课时
4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成因和作用机制,认识这种环境变化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链式反应,来寻找环境危机的根源。并由此引发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的争议焦点,以及在此问题上乐观派和悲观派的分歧之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太阳活动周期变化,海陆分布与构造运动等 二、 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贡献率的综合评估 人为因素造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
第二节 环境问题上乐观派与悲观派的分歧
一、 经济学家的观点:乐观,过分夸大人类的作用与地球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与满足 二、 生态学家的观点:悲观,看到人类作用是有限的,地球资源环境也是有边界的 三、 最近的综合:减少CO2的排放京都议定书
思考题:
1、说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
2、说出今后气候变化的趋势及人类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 3、为什么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在环境变化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态度?
第二章 人类文明与环境变化
课时: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文明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自身的繁衍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以及反过来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及文化生态适应,都表明协调平衡规律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人类社会的演进最终必然会走向生态文明,人类不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分解者,控制人口、节省资源和治理环境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根本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一、 人类历史演变与气候演变相互关系
气候演变造成食物短缺,形成人口周期与王朝周期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