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本册课本分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