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 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