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基本要点?
答:①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②.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在外侧;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 GC) ③.螺旋直径为2nm;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④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a.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b.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 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的定义与方法?
答:(1)蛋白质分子凝聚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2)当天然蛋白质
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后,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且物理化学性质均以改变的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3)沉淀的方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重金属盐
沉淀法,生物碱试剂,加热变性沉淀法(4)变性方法:①物理因素: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②化学因素:强酸和强碱,尿素和胍盐,,去污剂,浓乙醇,重金属盐和三氯乙酸。 ? 酶的诱导契合学说? 答: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者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使这些化合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有的科学家提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十分吻合,就好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酶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锁钥学说”。
? 为什么说TCA循环式连接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枢纽?
答:因为三羧酸循环中很多的中间体都可成为其他反应的起始物质或中间物质 糖代谢的3-磷酸甘油酸和磷酸二羟丙酮是糖酵解中的果糖-1,6-二磷酸的裂解的产物 脂代谢中 每脱去2个皆可以产生一个乙酰CoA和 一个FADH2 一个NADH 这些都可以进入TCA或者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 氨基酸代谢中 谷氨酸脱去氨基的中间体α-酮戊二酸也存在于TCA中。
?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
答:特点:常温、酶催化、多步反应、能量逐步释放、放出的能量贮存于特殊化合物。方式:单纯失电子、脱氢、加水脱氢、加氧。 ? 简述化学渗透学说。
答:线粒体内膜是一个封闭系统,当电子从NADH经呼吸链传递给氧时,呼吸链的复合体可将H+从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从而形成H+的电化学梯度,当一对H+ 经F1-F0复合体回到线粒体内部时时,可产生一个ATP。 ? 什么是糖异生作用?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糖异生作用是指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的过程。动物中可保持血糖浓度,有利于乳酸的利用和协助氨基酸的代谢;植物体中主要在于脂肪转化为糖。 ? 什么是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是指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经过氧化脱羧、糖磷酸酯间的互变,最后形成6-磷酸
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的过程。其生物学意义为:产生生物体重要的还原剂-NADPH;供出三到七碳糖等中间产物,以被核酸合成、糖酵解、次生物质代谢所利用;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供能。
? 三羧酸循环的意义是什么?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为:大量供能;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枢纽;物质彻底氧化的途径;为其它代谢途径供出中间产物。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为:为代谢提供能量;为其它代谢提供中间产物;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丙酮酸。 ? 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起什么作用?
答:糖类可作为:供能物质,合成其它物质的碳源,功能物质,结构物质。
? 什么是新陈代谢?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答: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其特点为:有特定的代谢途径;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具有可调节性。
物质代谢指生物利用外源性和内源性构件分子合成自身的结构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结构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过程。能量代谢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放能和需能过程。
? 简要说明DNA半保留复制的机制。 答:DNA不连续复制的机理为:解链;合成引物;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在引物的3′端沿5′-3′方向合成DNA片段;在不连续链上清除引物,填补缺口,最后在连接酶的催化下将DNA片段连接起来。
? 何谓反馈调节?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
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分为正和负反馈。
? 举例说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答: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可以用Jo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学说来解释。以乳糖操纵子为例,说明分解代谢的调节。乳糖操纵子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此外,还有一个调节基因,它编码产生阻遏蛋白。当培养基中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阻止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结构基因得以表达;结果培养基中的乳糖被分解供给细胞。
再以色氨酸操纵子为例,说明合成代谢的调节。当细胞中色氨酸过量时,由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的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成为有活性的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止结构基因表达。色氨酸的调节基因与操纵子结构基因不连锁。
15.试述体内葡萄糖如何转变(合成)脂肪的生化机理:
答:体内(肝脏)能将葡萄糖经过糖代谢途径合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可以合成脂肪酸,然后活化成脂肪酰辅酶A;同时,葡萄糖经过糖代谢途径也能合成磷酸二羟丙酮,再还原成α-磷酸甘油。然后,1分子α-磷酸甘油和3分子脂肪酰辅酶A可合成一分子脂肪即甘油三酯(三脂酰甘油)。 16. 为什么糖易转变成脂肪,而脂肪难转变成糖?
答:因为糖(葡萄糖)在体内容易转变成脂肪酸(脂肪酰辅酶A)和甘油(α-磷酸甘油),然后,进而合成脂肪,且效率很高。
脂肪难转变成糖是因为:体内一分子脂肪(甘油三酯)可水解成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只有甘油部分经活化成α-磷酸甘油,再脱氢成磷酸二羟丙酮后,可经糖异生途径转变(合成)葡萄糖或糖原。而脂肪酸(占大部分碳源)经β-氧化成乙酰辅酶A后,乙酰辅酶A不能逆行合成葡萄糖或糖原。故体内糖易转变成脂肪,而脂肪难转变成糖。
17.试述人体多吃大米会长胖的生化机理:
答:人体多吃大米会长胖的生化机理就是体内糖能转变成脂肪。大米主要含淀粉,淀粉经口腔淀粉酶粗消化,再经小肠内的胰淀粉酶消化成单糖-葡萄糖后,吸收入血,在肝脏进入糖代谢途径,进而合成脂肪,故人多吃米饭也会长胖。 18. 什么是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试1-2举例说明。
答:抑制剂与酶作用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中心,阻碍底物结合而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1)抑制剂和底物结构相似;(2)抑制作用的部位在活性中心;(3)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浓度与底物的比值,以及抑制剂与酶的亲和力。
酶的竞争性抑制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很多药物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的抑制作用就基于这一原理。
19.磺胺类药物作用的机理。
答:细菌利用对氨基苯甲酸、二氢蝶呤及谷氨酸作原料,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后者还可转变为四氢叶酸,是细菌合成核酸所不可缺的辅酶。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十分相似,故能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造成该酶活性抑制,进而减少四氢叶酸和核酸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繁殖生长停止。
20. Km的重要意义
答① 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 ②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③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④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21.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血糖的去路:①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②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进行糖原合成;③转变为其他糖及其衍生物,如核糖、氨基糖和糖醛酸等;④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⑤血糖浓度过高时,由尿液排出。
22.糖的有氧氧化阶段分为几个阶段?发生的部位和意义?
答:指葡萄糖在有氧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能量的过程。这是糖氧化
的主要方式,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胞液中进行;
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在线粒体进行;
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进行。
糖的有氧氧化生理意义:①氧化供能②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和蛋白质在体内代谢都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成水、CO2和产生能量。③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
23.糖酵解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糖酵解途径生理意义: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在缺氧时迅速提供能量②正常情况下为一些细胞提供部分能量,如成熟的红细胞、代谢活跃的神经细胞和白细胞等。
磷酸戊糖途径不是供能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供生物合成所需的一些原料。
①提供5-磷酸核糖为核苷酸、核酸的合成提供原料。 ②提供NADPH+H+
a.NADPH+H+作为供氢体,参与生物合成反应。如脂肪酸、类固醇激素等生物合成时都需NADPH+H+。
b.NADPH+H+是加单氧酶体系的辅酶之一,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c.NADPH+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NADPH使氧化型谷胱甘肽变为GSH,对维持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正常含量起重要作用。 24. 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答: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胞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脑组织不能氧化脂酸,却能利用酮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
25. CM、VLDL、LDL、HDL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CM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VLDL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
LDL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HDL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26. .尿素在什么器官里生成?如何生成,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在肝脏合成尿素,尿素在体内的合成全过程称鸟氨酸循环。过程:(1) 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2)瓜氨酸的合成;(3) 精氨酸的合成;(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生理意义:是氨的主要去路,解氨毒。
27. 简述糖的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氧化供能:每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同时可生成36或者38分子ATP。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和氨基酸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 (3)三羧酸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