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的生平考述
明人卢象升,字建斗,又字介瞻、斗瞻,号九台。明朝常州府宜兴县茗岭人,天启二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于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大名知府等官职,组建“天雄军”,死后追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朱由崧当政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清康熙年建祠奉祀,清代乾隆年间,追谥“忠肃”,奉诏建祠祭祀。象昇年二十三登第,洎年二十九即战斗於流寇之间,死时年仅三十九。盖未暇专力文艺,故诗古文多不入格。著有《忠肃集》三卷、《卢象升疏牍》十二卷、《大司马卢公诗集》(惜阴堂裁为《卢忠烈公词》)。《明史》卷二百六十一有传。
《陶都》杂志刊登过一篇写卢象升的文章,称其为“忠孝文武的近古一人”[ 秦建梅,《卢象升:忠孝文武的近古一人》,《陶都》杂志总第11期。]。笔者认为,关于卢象升的生平,正可以从忠、孝、文、武这四个方面来讨论。
百善孝为先,卢象升从小就是个孝子。据《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记载,卢象升生于万历庚子年三月四日。卢象升家世代居住在宜兴县西南山区的张渚茗岭。祖父名叫卢立志,是万历乙酉年的举人,历任南康、仪封的知县。父亲名叫卢国霦,“邑诸生”[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母亲李氏出芳庄望族。卢象升七岁的时候,母亲李氏患了心病,象升辗转难眠,日夜反侧,以分担母亲的痛楚。卢象升十三岁的时候,就到宜兴城中读书,住宿在僧舍之中。当时他读书的地方,距离卢家有七十里之遥。有一天,夕阳西下,卢象升听说父亲生病了,随即一个人匆匆忙忙往家赶。从宜兴城到茗岭的路是十分危险的,他“历深谷丛簧中,出入虎穴”[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到家时天已经亮了。孝,善事父母者。由此两件小事,可见卢象升的孝心。
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然而卢象升不但孝心可嘉,还是大明朝的一位忠臣。《明史》[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中提到“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募万人入卫”[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页。],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改变卢象升命运的一件事。崇祯二年时,皇太极亲率数十万人马入侵大明。他们绕道蒙古,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长城喜峰入关,攻陷遵化以后,直抵北京城下。崇祯下旨号召四方勤王。当时卢象升任大名知府,是个文官,平时手下也没有兵马,结果他一听京师危急,就“募乡勇万人入卫”[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可见他对大明的忠心。《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明末的官员,是比较有特点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卸责任,能不承担的,绝不承担,能承担的,也不承担,算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中说过,明朝末年的官员,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推卸责任。卢象升一介文官,积极领兵保卫京师,可算是当时的异类了。这件事以后,他也踏上了武将的道路,建立了名震义军的“天雄军”,从此南北驱驰,精忠报国,奋战一生。 卢象升才华横溢,能文能武。他的能文,一是能科举及第,二是能抚民安邦。万历四十四年,十七岁的卢象升“补博士弟子员”[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天启二年春闱中进士及第。当他载誉荣归,路过维扬时,有打扮妖艳的歌姬见到年少才高、风度翩翩的卢象升,表示愿意以身相许。然而卢象升不为美色所动,这在当时以娶美人、艺妓为风流韵事的社会风气下是不容易的。卢象升当即拒绝,“曰吾岂以精神销粉黛耶?[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洁身自好的卢象升很快被朝廷赏识,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后来几年,他历任员外郎,到崇祯二年,已经成为大名知府,升迁速度极快,可
谓平步青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政绩卓著。崇祯七年,卢象升抚治郧阳的事迹,更表现了他抚民安邦的才能。当时郧阳当地刚遭流寇洗劫,百姓妻离子散。卢象升担任右佥都御使的职位,代蒋允仪抚治郧阳。尽管困难重重,但卢象升并未束手无策,他借鉴之前治理畿南三府的方法,召集当地的青壮年,亲自到竹诸山考察,率领百姓并村立寨,合小为大。使得刚刚经过动乱的民众情绪渐渐稳定,能够安心生产。由于缺少粮饷,卢象升变卖了自己的盔甲,用得来的钱解决众人的吃饭问题。接着他又请求朝廷,“减赋税,缮城郭,贷邻郡仓谷,募商采铜铸钱”[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60页。],郧阳城才得以保存。由此可见,卢象升实在是明末一位不可多得的恪尽职守的能臣。 卢象升的能武,一是能征善战,二是能谋能帅。卢象升虽然是江南文人,但却天赋异禀。《明史》记载:“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页。]”相传,卢象升那把练功用的镔铁大刀,便有一百三十多斤重[ 卢象升练功用刀,现保存于江苏宜兴市太平天国王府文管所。介绍词为:“相传,此刀原重为140市斤,因刀把处脱落一个铁箍,故现有重量为136市斤。”]。卢象升年少时,在熟读四书五经,钻研科举之道的同时,也学习骑马射箭,“纵观古将相名臣兵略”[ (清)李先荣等撰,《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被同辈嘲笑也不改初衷,为他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崇祯三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建立了著名的“天雄军”。这是他带兵的起始,《明史》记载:“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59页。]”崇祯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卢象升率军与起义农民军第一次交战,象升身先士卒,战况极其激烈。与敌人格斗之时,他“刃及鞍勿顾”,失去了战马就步战,把敌人逼到了悬崖边上,“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象升却“提刀战益疾”。本是文人,第一次上战场,就表现的这么勇猛,无怪乎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称其为“猛人中的猛人”。卢象升在一封家书中提到过这次遭遇战,当时“流寇已至数万矣”[ (明)卢象升,《卢象升疏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而他则只亲自率领了马步兵一千六百人,如此悬殊的人数,卢象升取得胜利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据《流寇志》[ (清)彭孙贻《流寇志》:“贼目之曰卢阎王,不敢复犯。”]记载,此次战役后,义军都称他为“卢阎王”,一遇到他就赶紧避开,可见卢象升的勇猛善战。其后几年,卢象升抚治郧阳、巡抚湖广、总督宣大,与高迎祥、李自成等起义军,以及清兵交战,成为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
卢象升的死是极其惨烈的。崇祯十一年冬,大清兵马南下,卢象升认为应该坚决抵御外敌,率兵与清军大战。但由于朝廷中握有实际大权的杨嗣昌等人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卢象升屡战失利。十二月,卢象升率领的五千残兵,在蒿水桥与清兵相遇,他孤军奋战,“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二百六十一,第6765页。],最终“身中四矢三刀”而亡,年仅三十九岁。卢象升的侍从杨陆凯担忧清兵会残害他的尸体,便伏在尸体上面,背上中了二十四箭而死。因为杨嗣昌暗中作梗,卢象升八十日后才入殓。《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记载,“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殓,神色如生”。其后几年,卢象升的妻子、弟弟请恤,都没有得到朝廷允许。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朝廷中才有人为卢象升说话,追赠他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钦赐祭葬。南明福王朱由崧当政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清代乾隆年间,追谥“忠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