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连云港市2011-2012高三历史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11:49: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2分)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无极”。

——《诗经?小雅?蓼莪》

材料二 “孝以事君”、“孝者所以事君也” 。

——《礼记》(该书编定于西汉)

材料三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孝经》

材料四 (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六年,又规定)“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五 在孝的教化方面,首先确立了《孝经》的经学地位。武帝立五经博士,以后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这标志着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孝”的思想,已经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的内涵。据材料二,到了汉代,“孝”的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这一变化历程的特征。(6分)

(2)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汉代是怎样确立起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孝治天下”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子女对父母的“孝”。臣民对君主的“孝”。“孝”由家庭伦理关系发展到政治化。(6分)

(2)措施:君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先“事亲”后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将“孝”渗透到政策中;加强教化,将“孝”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

作用:稳定家庭伦理关系;缓和君民、君臣矛盾;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口岸研究》 材料二: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Markhon John)在给英语驻上海汉文正史威妥玛(Wade,Sir Thomas Francis)的函中就指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不仅仅有

9

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

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全国工厂总数171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全国工厂总数1,975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请问答:

(1)据材料一,“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的原因是什么?三类口岸的特征有哪些?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属于上述哪一类。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这一观点,说出你的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交通工具的变迁方面“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3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就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1)原因: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大都是通过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关条款的规定开辟的。特征:完全通商的权利;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供轮船装货、载客。第一类。 (2)同意: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原料产地;传播了英国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意:

不同意:帝国主义入侵导致中国丧失国家独立,广大农村破产,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的差距越益加大等问题 (3)交通工具:19世纪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1865年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20世纪20年代明航起步。 (4)3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及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5)一方面口岸的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通商口岸成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起点和重心。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经济就为建设欧洲大厦放上了头几块砖。??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美国历来表示支持欧洲一体化事业。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

10

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然而实际上,美国的立场既没有这样清楚,也没有如此一贯。??举例来说,美国是否愿意同欧洲分享在中东的领导地位?欧洲不但离这个地区比美国近得多,而且其中一些欧洲国家在那里一向有自己的长期利益。以色列问题也是个现成的例子。另外,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据美国政府统计,2010 财年赤字高达1.6 万亿美元,占GDP 的10.6%,这比一些欧洲国家还严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摘自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促进欧洲重建、导致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欧元”的发行对欧洲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四,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持怎样的态度?概要说明之。(4分) (4)从二战后美欧关系的演变,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通过马歇尔计划,欧洲获得美国大量经济援助、成立北约保障欧洲安全、通过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4分) (2)欧洲:增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国际关系:挑战美元霸权,促进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4分)

(3)表面支持,希望与欧洲一起领导世界。实质并非如此,为维持世界霸主地位,一方面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将美欧之间存在的分歧视作不服从美国的领导;一方面利用金融危机企图搞垮欧元。(4分)

(4)美国始终推行称霸世界外交政策;实力决定地位;利益决定政策。(2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由此可见,《断发折》并非戊戌年原折,而系日后重拟。

——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

材料二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1

材料三 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康有为何要这样做?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该如何对待《戊戌奏稿》?(4分) (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原折仅“改元易服”,《断发折》并非戊戌年原折,而系日后重拟。适应辛亥革命前后形势变化的需要。慎重对待,经考证后使用。(4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和行为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证明之。(3分)

(2)为达到目的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个性自负行事易走极端。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制造历史根据。(3分)

(3)材料三提出什么史学主张?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康有为的“易服”主张。(3分) (3)回到历史现场看历史。为对抗旧党、保存新政赶拟,贸然抛出;此举脱离当时国情,过于激进;康有为的冒进是“变法夭折”的重要原因。(3分)

25.(10分)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

——〔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

材料三 因而,保卫者作为人必须在他自身中培养哲学本性,同时在他自身中把这种哲学本性与自我保卫本能和强力意志的激烈冲动相协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

——〔德〕H-G?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这与其政治理想有何关系?(4分)

(1)重视早期教育、音乐和体育教育、正面教育、终身教育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4分)

(2)材料二中“园”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柏拉图是怎样实现其理想的。(3分) (2)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学园。柏拉图收徒授课,培养学者、政治家、立法者,希望通过他们间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3分)

(3)材料三中伽达默尔是从什么层面评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就“教育的目的”而言,试说明柏拉图重视“护卫者”的理由。(3分)

(3)教育哲学。柏拉图认为护卫者的美德是勇敢,其职责是对外御敌,对内保民。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

12

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3分)

13

搜索更多关于: 连云港市2011-2012高三历史试题 的文档
连云港市2011-2012高三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k4ps0hc7v47hq710egi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