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品牌主张。由于森马集团有自己的设计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再加上其也致力于服饰业,因此此类休闲服饰品牌很容易就能进入运动服饰的产业。而运动品牌的消费群体主要针对青年人,这部分消费人群的特点是追求时尚与个性,这恰好也与休闲服饰不谋而合。像森马这类有名的休闲服饰企业,既拥有很好的品牌知名度又建立了较好的品牌忠诚度,将很大可能的成为运动服饰方面的潜在竞争者。
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
辅助产品潜在新竞争者——运动器材品牌企业
红双喜是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运动器材品牌。它于1959年创立,是中国著名体育品牌与制造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指定供应商(2000年),红双喜四十多年来一贯坚持的专业性成为企业前进的源动力。特别是与中国专业运动团体、顶尖运动员如中国乒乓球队以及体育用品研究机构建立起来的长期亲密合作关系,保证了其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迅速而准确反应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红双喜将不断扩大其品牌内涵,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品牌。作为体育品牌,像红双喜这样的运动器材品牌有更久的企业历史,早在1960年“红双喜”乒乓球被国际乒联正式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时,它就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体育品牌。1995年成立了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产品包括乒乓,举重,击剑器材,篮排足球及体育休闲及健身用品等,实行品牌统一运作。与李宁公司的辅助产品相比,红双喜占有绝对的优势,像此类的体育器材品牌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品牌知名度。作为同一个体育产品行业,虽然存在着主打产品的不同,但也并不能排除此类企业以后的战略发展方向会往主打产品的上下游扩张。因此,有必要监视此类公司的战略,必要时进行反击,以及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与机会。
潜在替代产品的开发
任何企业在进步的同时要关注未来科学技术、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改变,因此必须重视未来显现的、潜在的替代品的开发研究。
作为运动服饰替代品的休闲服饰,近几年成为热点商品和服装的主流趋势,休闲服装在国内服装市场备受推崇,休闲服装成为服装市场的一个亮点,发展势头良好,销售大幅增长。休闲服装在中国已经占整个服装也的18%左右。休闲服装销售保持增长势头。随着休闲服装在国内市场的迅速升温,各地经销商纷纷看好这个市场,各大商场在服装经营上向休闲服装倾斜,休闲服装比例明显大于其他服装,除了大量引进休闲品牌外,更有专门开辟“少女休闲馆”、“休闲服装厅”以示特色。根据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商品统计,2001年1-12月主要休闲服装T恤衫、夹克衫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9.5%、25.3%,这两种休闲服装的销量占服装总销量的比重为5.9%。今年这两种服装的销量继续保持增长,1-8月T恤衫、夹克衫销量同比增长29.8%和18.7%,这两种休闲服装的销量占服装总销量的比例已上升到6.7%。
衡量替代产品竞争优势的最好尺度是替代品进入市场后所得到的市场份额。由上述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休闲服饰在进入市场后所得到的市场份额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其发展的势头很迅猛。下面是影响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 1. 休闲服饰的价格
休闲服饰的消费层次各不相同,所以运动服饰的用户在改用替代产品时的成本不高,这样一来,休闲服饰给运动服饰带来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 2. 休闲服饰产品的款式与质量
随着休闲服装行业的迅速发展,休闲服装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休闲服装在品类上日益增多,趋于系列化;款式多种多样,有长款,也有短款;有素色,也有条、格等多种花色,并在款式上广泛延伸,产品结构上不断细分。有充满时代气息的“青春休闲类”、具有粗犷风格的“牛仔休闲类”、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运动休闲类”、随意而不失规范的“职业休闲类”、庄重中蕴藏着变化的“正装休闲类”等;在色彩上也富有个性;面料则以纯棉、纯毛为主,穿着舒适,体现自然、健康的主调。
相对于休闲服饰产品,运动服饰的款式就变得单调了,不那么具备竞争力了。在面料质量方面,运动服饰也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3. 休闲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
中、青年和大、中学生是休闲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据有关机构调查,目前20到40岁的中、青年是我国服装消费的主导群体,占服装消费总量的50%,40岁以上的占19%。中、青年是追求生活休闲和个性化的主导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服装的消费层次各不相同。
运动服饰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中、青年和大、中学生。这样一来,休闲服饰会瓜分了运动服饰的消费群体,运动服饰面临的竞争是非常严峻的。
李宁公司战略分析必不可少的分析就是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和集体议价力量分析。这两种力量在李宁公司成长和壮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供应商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当存在大量的供应商、好的替代产品少、或者改用其他产品的转换成本很高时更是如此。
总的来说,李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以下将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李宁公司供应商选择策略 1.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
李宁对技术、开发、材料、业务、QC(品质控制)、质量管理六个部门各建立了一个表格进行打分,对供应商的良品率、返工率、成本结构等环节定期进行评估,供应商的表现有了量化的分析,业绩好坏一目了然,他们心里也有了谱,知道该从哪个环节进行改进。
2.使用供应商的退出机制。
以此来形成供应商系统的优胜劣汰和良性循环。 退出机制仍是依据数据分析进行的,将交货率、良品率、品质稳定性、耒来可发展性以及李宁在客户中的排名等各项指标的KPI都摆出来,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对比,达成共识后就启动退出程序。第一步退出开发人员,第二步退出技术,第三步退出QC,最后结帐。
3.选择适当规模的供应商。
李宁的物流供应商都是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这主要是从受重视程度方面来考虑的。大规模的物流公司操作上有欠灵活,而且层层管理,管理力度上不够。费用高不说,李宁期望的受重视程度也不尽如人意。而选择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李宁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货物的首发地位。现在李宁的物流分拨效率是3天,比专业的物流公司还快,在业内相当有名。
4.整合行业最好资源,发挥整条供应链最大效率。
李宁公司有100多个供应商,为了实现品牌专业化的发展目标,李宁公司很强调供应商的研发方向是否和自己一致,他们会给供应商灌输专业的市场化需求趋势,以保证产品在研
发和制造环节的专业化。李宁公司正在寻求一种新的供应链的管理系统(SCM)思路,实现包括原材料供应商、OEM工厂、辅料工厂以及物流供应商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交流信息的构想。 二.运动品牌行业供应商现状
1.存在大量同类供应商,竞争压力大
各体育服饰厂家竞争的焦点已显端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的种类。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运动鞋、运动服、背包、帽子、以及其他运动配件等在内的多元化方面;二是,各产品的专业化方面,比如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专业化。这是处在整个面的层面上横向布局的竞争。
(2)同种产品的专业性细化和品牌差异化定位。这些方面是处于线的层面上纵向定位的竞争。
(3)渠道上的竞争。传统渠道同质化的弊端使得厂商的竞争转移到终端上,造成各厂家都致力于开设自己的专卖店、店中店、专柜等。
2.原材料容易替代,转换成本较低
因为大多数运动服饰及鞋产业的原材料都是同质的,因此要更换供应商或者同时拥有多家供应商较为容易且周转费用不高。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宁公司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使得李宁公司有机会从中节约成本,提高收益。
集体议价力量分析
李宁专卖店大多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著名国外运动品牌设在购物商场内,也有在比较繁荣的商业圈设立自己的专卖店。在换季或重大节假日,李宁跟大多数服装品牌一样会举办促销手段,最常用的就是降价促销,其次是购物送现金券或用现金券抵消部分货款。李宁的所有产品是不接受讨价还价的,只能采取公司的优惠方案,因此长久以来给人的感觉是不能讲价。但其实李宁服饰的营销跟很多国外牌子一样,可以对批量大的公司企业给予给多折扣点,价钱当然比市场价优惠很多,只是一般购买者无法达到一定量从而失去更优惠的待遇。而大多喜欢逛网上商店的消费者会发现,网上的李宁服饰比专卖店的便宜许多,但因为网上商店跟李宁服饰供销商的交易量不算很大,所以网络价格不算真正的集体订购价。据说只是因为网络上开店的人有比较稳定的供货渠道,于是价钱自然实惠。
鉴于李宁的主要销售额都是专卖店的销售额,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集体议价对李宁服饰的销售并没有很大影响。下面是集体议价的一些概念: 当初的“集团购买”与今日的“集体议价”
“集团购买”或者简称为“团购”,一词产生于在80-90年代,兴盛于90年代,当时每当逢年过节,各个单位就会以集体的名义用单位的资金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用于慰问长期工作的企业事业的职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商品的选择也是日趋个性化,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购买行为容易产生购买者的贪污腐败和滋生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而逐步被人们淡忘了。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一个有趣的名词出现了,叫做集体议价。这种购物的模式是,购买同一种物品的人,透过网站或者其他的媒体集合起来由这个中间人向商家去议价,因为是大量购买,所以价格可以谈到很便宜。
显然,“团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既买到了称心的商品,又有“联盟”做靠山,售后也有保证。另一个受益的当然是经销商。“团购”加快了出货速度,而且大都是现款,经销商头痛的资金积压首先可以缓解,经销商打折扣所带来的损失,可以从厂家那里得到“返点”来弥补。销得越多,返点越多,掌握了其中的平衡关系,销售可以步入良性循环。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对行业赢利能力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和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相互竞争,或者不从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不相关,有点例外的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们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以下是影响购买者集团议价能力的因素: ⑴、集体购买;
⑵、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⑶、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 ⑷、替代品的替代程度; ⑸、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 (6)、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 ⑺、“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集体议价的利弊
“集体议价”首先牵涉到人员的召集的发起人。发起人应当具有一定的可信任程度和影响面,这样才能聚集和联系到其他的购买者,并且能够为集体议价的购买者利益着想。同时由于发起人的自身条件的局限,也容易出现“嫁错郎”的现象。例如,原本在与经销商商议价格的时候的购买数量发生了变动,那么购买价格应当怎么办呢?发起者在进行集体议价的时候会不会是经销商的“托儿”或者经销商设置的“促销陷阱”?所以目前,出现的集体购买者大多还是同一公司的员工或朋友,其原因就是购买者之间首先要互相信任和便于沟通。
“集体议价”的概念并不是新鲜的事情,只是因为网络的产生,赋予了这种方式更多的内涵。在网络经济繁荣之前,这种商业模式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这种模式存在于B2B的商业模式中。网络的力量就是其巨大的聚集的力量,这个力量透过网路的凝聚,最终能够压低购买的金额。当然,集体议价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看到这种散户的力量,最终会改变很多我们熟悉的产业运作。敏感的人可能会发现,随着集体议价网站的兴起,可能将会导致中间商或者零售商的市场的大面积缩水甚至消失。如今,我们已经不必透过层层的中间商的层层周折,只要有一个网站的中介就可以因为大量购买而买到便宜的商品。
即使团购不赚钱,对于扩大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中争得自己的一块蛋糕还是很有利的。参加本次团购的厂家对此种销售模式也表示认可,并认为消费者早已有了这个需求,说明团购领域还有可能扩大。
战略制定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