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传播的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 网络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言论载体的丰富和网民数量的增多,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源,经常引爆网民热议和舆论声讨,互联网业已成为传统媒体选材的重要来源,然而,信息安全问题已覆盖了各个领域,一些网络谣言特别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网络谣言,经互联网迅速放大和扩散,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给民众生活造成了影响,成为扰乱公共秩序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 编制目的
为科学应对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应对工作,建立健全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预警机制,有效防止网络谣言引发社会事件,以及维护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谣言传播所造成的危害。
(三) 编制依据
本应急预案以《吉林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处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应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编制依据。
(四) 工作原则
由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制定应对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传播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队伍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反应速度,建立迅速有效的发现网络谣言信息工作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网上舆情监控和搜集,迅速有效发现重大敏感信息和网络谣言信息。建立网上涉及舆情日报制度,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成立吉林省教育对外网络媒体联谊会和由知名版主、QQ群主、论坛管理员、知名博主等组成的“资深网民联盟”,同时加强非法手机短信内容管理等。
二、应急处理程序
(一)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在网上及时进行权威信息发布;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决策和部署主动征求网民意见;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及处理结果的网上通报,澄清虚假信息和不完整信息,驳斥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听取网民意见与建议,并就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网上答复等。
(二) 开通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网络媒体不仅仅为百姓服务,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网民答疑、解惑,以正面的新闻报道帮助群众理解政策;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专家或有关领导与人民群众在线交流,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三) 搞好网络评论。网络评论反映舆情、汇聚民意,网民的思想、情绪很容易受到网络评论的影响和左右。尤其是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事件,网络评论往往能够对网民产生强大的导向作用。因此,网络媒体要主动培育一批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不仅要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还要把那些真正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有深层思考的网络评论及时发布于网上,以有效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四) 建立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应急响应分级制度 I级应急响应。根据I级预警,在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或出现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网络谣言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的要求,在省突发事件新闻处理工作专责小组的领导下,启动I级应急响应机制。
1、启动应急值守机制。 2、启动报告请示机制
3、启动新闻发布方案审批机制 4、启动新闻发布机制 5、启动联动协作机制
6、启动网上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7、启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8、启动查处惩治机制
II级以下级应急响应。II级应急响应,根据事件性质、影响程度及发展情况,参照上述做法执行。Ⅲ级、IV级应急响应工作,参
照上述做法启动部分应急机制,其中新闻发布机制、网上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基本的内容。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网上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应对工作,应及时向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互联网信息办请示、报告。
(五) 报告和总结
1、认真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将所有情况记录至文档中。并上报省领导和省政府应急指挥机构。
2、针对事件处置过程中信息发布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应急预案的建议和意见。
3、进行表扬奖励和责任追究。 三、保障机制
(一) 加强技术支撑保障
设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建立预警与应急处理的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二) 加强应急队伍保障
不断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和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防御意识。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三) 技术储备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