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等几种类型。 互生叶序,每一节上只着生1片叶; 对生叶序,每一节上着生2片叶;
轮生叶序,每一节上着生3或多片叶。
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方式排列而不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叶镶嵌 第三节 叶片的结构 1 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
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基本部分
气孔器 通常由二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两者之间的细胞间隙即 气孔组成。 叶肉
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面叶。双子叶植物叶片为两面叶。有些植物上下两面均有栅栏组织或者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称为等面叶。 叶脉
分布于叶肉细胞间,纵横交错成网状。 具输导和支持作用。 各级叶脉的结构有所不同 主脉由机械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 主脉的分支称侧脉,侧脉的分支称细脉,细脉的末梢称脉梢。叶脉愈细,其结构愈简单。 2、禾木科植物叶片的结构
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也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部分组成
泡状细胞(上表皮,叶脉之间,3-5个细胞排列成扇形,含有大液泡,运动) 叶肉
禾本科植物叶的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属于等面叶。
叶脉:平行叶脉, 大的叶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属有限外韧维管束。 禾本科植物叶的维管束鞘分为两种类型。 小麦:二层细胞,代表C3植物 玉米:一层薄壁细胞,代表C4植物
玉米、高梁等叶的维管束鞘:只有一层薄壁细胞,体积较大,含较大的叶绿体,没有或仅有少数基粒。叶肉细胞围绕在维管束鞘周围,构成 “花环型” 的结构。 旱生植物叶的结构
叶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利于降低蒸腾和贮藏水分。
叶的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或有蜡被,或密被表皮毛。
一般旱生植物的栅栏组织发达,层次多,甚至上下两面均有分布,海绵组织和细胞间隙不发达,叶脉较密集,机械组织的量较多。
旱生植物的另一种类型是肉质植物,共同特征是叶片肥厚肉质多汁,有发达的贮水组织,细胞液浓度高,保水力强。
水生植物 叶片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 表皮上的角质层很薄,有吸收作用, 一般无栅栏组织,通气组织发达, 叶脉很少,
第四节 离层与落叶 1 叶的衰老 2 叶的脱落
落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落叶在结构上的原因是由于在叶柄基部产生了离层。
离区 离层
第八章 花
第一节 花的组成与花序
花是节间极短的、适应于生殖的变态枝,花中的萼片、花瓣、雄蕊和心皮均为变态叶(叶性器官-花器官)。 ? 花的组成与形态
完全花:由四轮花器官即花蕚、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 不完全花:缺少其中一轮或几轮花器官的花。 花萼 位于花的最外轮,由若干萼片组成。 离萼:油菜 合萼:茄子
花萼的生存期变化较大。一般植物中,花萼与花冠开花不久后脱落,但也有些植物的花萼可保留到果实成熟,称为宿萼,如柿、辣椒等。 萼片多为绿色,其结构与叶相似,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不明显。 一般具有保护幼花、幼果,并兼行光合作用的功能。 一串红:花萼颜色鲜艳,有引诱昆虫传粉的作用。 蒲公英:萼片变成冠毛,有助于果实的传播。
花冠 位于花萼内侧,由若干花瓣组成。 含有花青素或有色体; 含有挥发油,能释放出芳香气味; 花瓣蜜腺分泌蜜汁。保护幼小的雄蕊和雌蕊 招引昆虫进行传粉 花瓣也有分离或联合之分 离瓣花:油菜、樱花 合瓣花:南瓜、牵牛 花萼与花冠的总称为花被。
双被花:花萼与花冠齐备的花。
单被花:花萼与花冠缺一或不能区分的花。单被花中有的全呈花萼状,如藜、甜菜,也有全呈花冠状,如荞麦、百合。
无被花:有的植物花被全部退化,如杨、柳、桦木等,称之为无被花。 雄蕊群 位于花冠的内方,是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 每一雄蕊含花药和花丝两部分。 雄蕊群的类型
雄蕊的数目和形态类型变化很大,常随植物的不同而异。有些植物的雄蕊很多而无定数,如莲、桃、苹果、棉等;有些植物的雄蕊数目少且常有定数,如丁香、垂柳的雄蕊2枚,小麦3枚,菠菜、桑4枚,甜菜、亚麻5枚,水稻、葱6枚,石竹10枚。
四强雄蕊: 6枚雄蕊,其内轮的4枚花丝较长,外轮2枚较短。如拟南芥、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
二强雄蕊:雄蕊2长2短。如益母草、夏至草等唇形科植物,以及泡桐、金鱼草等玄参科植物。
雄蕊的离生和合生情况:
菊科植物的雄蕊,其花药聚生在一起,称为聚药雄蕊。 棉花、扶桑等的雄蕊数量多,花丝连合,形成单体雄蕊。
刺槐有10枚雄蕊,其中9枚花丝连和,一枚单独,形成二体雄蕊。
雌蕊群 位于花的中央,是一朵花中所有构成雌蕊的总称。每个雌蕊一般可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
柱头位于雌蕊的顶端,为承受花粉的地方。以后,花粉粒萌发,产生花粉管,穿经花柱而进入子房。子房通常膨大,内着生有胚珠。 心皮的概念
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由一个心皮的边缘向内巻合或数个心皮边缘互相连合而形成雌蕊。
心皮边缘相结合处为腹缝线,心皮中央相当于叶片中脉的部位为背缝线。 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雌蕊群的类型
单雌蕊 由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如大豆、桃。 离生单雌蕊 一朵花中具有多个心皮,但各个心皮均单独分离,各自形成一个雌蕊,如草莓、蔷薇。
复雌蕊 由2个或2个以上的心皮联合而成一个雌蕊,如拟南芥、苹果、黄瓜以及柑橘等。 ? 花的性别
两性花: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中发育至性成熟;
单性花:仅包含具有生殖能力的雄蕊 或雌蕊。分为雄花、雌花。 无性花:雄蕊和雌蕊均未能正常发育,无生殖能力。 ? 禾本科植物的花
结构特殊。现以小麦、玉米、竹子和水稻为例说明禾本科植物花的结构。 小麦麦穗是一个复穗状花序,在穗的主轴上着生许多小穗。 小穗=外、内颖+n朵小花
小花=外稃,内稃,浆片,雄蕊,雌蕊 ? 花序
许多花依一定的方式和顺序排列于花序轴上形成花序。
苞片:在每朵花的基部的变态叶。总苞:花序基部的变态叶。
花序类型:根据花序轴分枝的方式和开花的顺序,分为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 无限花序
开花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顶依次开放。如果花序轴很短,各花密集排成平面或球面时,则由边缘向中央依次开放。 无限花序又称为向心花序。 复穗状花序:
花序轴上依穗状式着生分枝,每一分枝为一个穗状花序。 有限花序(聚伞花序)
开花顺序是顶端花先开,基部花后开;或者是中心花先开,侧边花后开。 第二节 花的形成和发育 ? 花的形成和发育的形态特征 ?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1.花的形成和发育的形态特征 成花转变:
植物进行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环境条件(如日照长度、低温)和内部发育信号的共同作用下,植物转入生殖生长。 花器官原基的分化顺序:
通常是由外向内进行,萼片原基发生最早,以后依次向内产生花瓣原基、雄蕊原基、心皮原基。 ? 随着花器官原基向心式地依次发生,生长锥的体积逐渐减小。当花中心的心皮形成后,顶端分生组织完全消失。
2.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
Coen 和 Meyerowitz
模式植物金鱼草和拟南芥的花器官突变体
? 第一、二轮花器官异常第二、三轮花器官异常第三、四轮花器官异常 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三类基因的作用
该模型认为:正常花器官的发育涉及A、B、C三类功能基因,A类基因在第一、二轮花器官中表达,B类基因在第二、三轮花器官中表达,而C类基因则在第三、四轮花器官中表达。在三类功能基因中,A和B、B和C的作用重叠,但A和C相互拮抗(即A抑制C在第一、二轮花器官中表达,C抑制A在第三、四轮花器官中表达)。 用ABC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正常(野生型)花器官的发育过程。
在野生型中,第一轮花器官中只有A功能基因存在,花器官发育成萼片;在第二轮花器官中,A、B功能活性基因都存在,花器官发育成花瓣;在第三轮花器官中,B、C功能活性基因同时存在,花器官发育成雄蕊;第四轮花器官中只有C功能活性基因作用,花器官发育成心皮。
ABC基因主要与花器官的发育有关------花器官特征基因
在拟南芥中: A 类基因—AP1、AP2 B 类基因—AP3、PI C 类基因—AG
第三节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幼期花药: ? 最外层为原表皮,以后发育成花药的表皮。 ? 里面主要为基本分生组织,以后发育为药隔的薄壁细胞和花粉囊。 ? 中央为原形成层,以后发育为药隔的维管束。
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的四个对称方位处的细胞分裂较快,花药的横切面由近圆形渐变成矩形。
这时,在四个棱角处的表皮细胞内侧分化出一列或几纵列的孢原细胞 。 药室内壁(纤维层): 表皮内方,单层细胞。
在花药接近成熟时,细胞明显增大,细胞壁除外切向壁外,其它各面的壁产生条纹状加厚。 中层:短命的结构。位于药室内壁的内方,通常由1-3层细胞组成。
花粉母细胞时期,中层细胞变得扁平。一般在减数分裂完成后解体消失。 绒毡层:最内层细胞,与花粉母细胞细胞毗邻。
细胞及其细胞核均较大,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常含双核、多核或多倍体核,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腺体性质。随着花粉粒的发育,逐渐退化、解体,最终消失。 绒毡层细胞的功能:
1. 为花粉粒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结构物质(孢粉素)、外壁蛋白 2.合成和分泌胼胝质酶。
由于绒毡层对花粉的发育具有多种重要作用,所以如果绒毡层的发育和活动不正常,常会导致花粉败育,甚至出现雄性不育现象。 二、花粉粒的发育和结构 o 小孢子发生 o 雄配子体的形成
o 小孢子发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
花粉母细胞的体积较大,初期常呈多边形,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没有明显的液泡。 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单核花粉粒,又称为小孢子,它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