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30: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可能地相互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人是站立着的,皮球还是只在地上。有些儿童则用另一种方式表现这一动作,那就是将皮球画在人的手中。还有些儿童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增加所画的人物的手臂长度,使之能捡取地上的皮球。这三种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儿童所画人物的主轴线是垂直于地面的。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所画的人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开始人物的主轴线是与地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的,以后,人物的主轴线可能呈现倒“V”形或者倒“U”形,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要能表现人捡皮球的动态,人物的主轴线常是不规则的,是按照所表现的动作而确定的。儿童在画一个人在地上捡皮球的动作中,不管人物的主轴线发生了何种变化,都较主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表现方式高级。

八、透视

以儿童画立方体为例,年幼的儿童只能把三维的立方体画成二维的正方形,以后,他们会用多视点构图的方式尝试画立方体,到了一定的年龄,接受了一定的教学和训练,才使所画的立方体最终符合透视规律,成为能理想地表示三维立方体的图形。

有人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构图,将这些不同的构图方式连贯起来,可以显示出儿童掌握透视规律的发展过程:5—6岁的儿童会把桌面画成一个矩形,桌面朝外,桌上的东西全都飘浮在空中;7—8岁的儿童会把画面画成近乎一条直线,各种杂物都画在这条直线之上;大约从9岁起,儿童开始尝试画立体画,他们把桌面画成矩形,各种杂物与这个矩形的面相接触;大约从14岁起,儿童才开始真正学会画透视画。运用透视规律进行构图挺有难度,不是大部分儿童能够自发学会的,不少人由于没有学习过这种方法,即使到了成人期,也不能运用透视法绘画。

九、色彩

在绘画过程中,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例如,儿童在涂鸦期一般对绘画所运用的色彩的选择并不给予太多的理会,他们或者只是使用单色笔任纸上涂划,或者偶尔地交替着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重复地涂划。这并不是说那时的儿童不懂

- 368 -

得色彩,而是说儿童所具备的运笔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

有研究表明,2.5—3岁的幼儿对红色的识别力最好,绿色次之,蓝色较差,总体而言,还没有最终形成色感。女性儿童与男性儿童在形成色感中存在着差异,女性儿童在14个月时就能感受到红色,而男性儿童则要迟2个月左右,而最终完成色感的确立,女性儿童是7.5岁,男性儿童是8岁。

儿童对红色、黄色等波长较长的温暖色比较喜爱,而对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色、紫色等则不喜爱;对于明亮的色彩比较喜爱,而对暗淡的色彩则不喜爱。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在绘画时最常选用的是红色、黄色等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从而使画面显得十分艳丽和醒目。 一些研究试图揭示儿童选择和运用的色彩与儿童情绪情感和人格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人分析3—4岁的幼儿绘画作品,提出色彩与儿童的性格有如下的关系:红色表示儿童具有表达爱的能力;绿色表示儿童具有克制情感的控制能力;黄色表示儿童有很强的依赖性:蓝色,尤其是大面积涂抹的蓝色常表明儿童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的情绪;黑色表明儿童的恐惧和忧郁;橙黄则显示儿童性格较为活泼,适应能力强,但是性格怯懦的儿童却常以它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这一类研究的结果不很稳定,因而较难被广泛地接受。 研究性学习:

观察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分析判断他们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 369 -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本章将帮助你:

1、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积极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以及多样性原则。

2、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指导方法: 观察欣赏法、线索启迪法、直观显示法、语言分析法及游戏练习法。

3、学习绘画活动、手工活动、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有关技能及教学方法,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及具体方法。

4、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组织安排的基本环节及活动案例的编写。 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指导方法;绘画活动;手工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环节

在托幼机构,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类美术教育活动。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的确定以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就成了重要的方面。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一个包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评价在内的完整的体系。它以某种理论或数种理论综合而成的指导思想作为其设汁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成分之一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发挥整体的功能,并通过实施过程,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实现学前儿亳美术教育的价值。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幼儿捕捉事物中蕴涵的与幼儿生命活动力相吻合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动力,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

审美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对幼儿来说,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除了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增

- 370 -

长能力以外,还被带到一个美的天地里,使情感世界发生变化,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美术教育在各种教育中的独特性与优势。所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性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否则,美术教育便不成其为美术教育。

按照我国美学家的意见,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2、审美体验阶段;3、审美效应阶段。在这里,效应特指审美领域的效应。在实际活动中,由审美体验而来的效应可能有两个,一是审美效应,二是创造效应。当人以自身的内在情感去呼应外物时,心中会产生一种美的体验'由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判断和更高的审美需要,以及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除此之外,稍有艺术创造力的人还会萌发出创造的冲动,在时间和物质材料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入创作,创作出美的作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牢牢地把握住一点,即以美的事物和方式启发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用美鼓起幼儿的活动热情,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做,不仅是把审美作为推动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手段,同时,也是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在不断地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内在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并可以不断地创作出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好作品。

具体做法是保证幼儿直接观察美的对象,这需要有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事物。生动感人的语言也是重要的,教师以语言为媒介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或加强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情感共鸣,这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要保证幼儿有自由创作的时间和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只有这样,使他们能及时顺利地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

一、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态度。使他们热忱地投入美术活动,沉浸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受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由他们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实

- 371 -

搜索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的文档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kiqb940oa3cwgi88zst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