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成果简述
一、本项研究的起因及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我县在?九五?期间开展的《农村学习困难儿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因素的差异,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信心、方法、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情况,我们对不同地区、年段、成绩类别学生(共919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成绩优秀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中学生与小学生在学习动力、方法、学习的自我认识与调节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出现的学习成绩差异是?问题现象?,?现象?下面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县教研室为总结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对我县近年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访问。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是因为自己对学习有信心、学习勤奋、讲方法、善于选择学习材料、独立学习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等。上述两项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素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用这样的观点去考查现实中许多学生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学习,主要问题也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因素上存在诸多缺陷。用一线教师的话说:?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因素、适宜自我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没有找到学习的感觉?。
在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因素、适宜自我的学习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感觉?这样的过程性因素进行分析认识中,我们最初认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提出研究课题《中小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2000年)。在对?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分析中发现?元认知?是?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又将课题修改为《培养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研究》(2000年)。在进一步的学习、分析和总结基础上,我们发现对学生元认知的关注,必然涉及对学生自我认识与调节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的关注。?元认知?也不足以概括学生学习的诸多过程性因素。再者就农村学校实际来看,相当部分教师难以接受?元认知?这样专业化较强的术语,引导
教师集中关注?元认知?也不符合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想关注的诸多学习过程性因素都与?学习策略?这一概念有关。于是我们希望通过以关注?学习策略?为线索出发,通过研究学生?怎样学?研究教师?怎样教?。考虑到教学主要是在课堂完成,而一线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这一概念有一定的熟悉度,且这项教改研究主要在学习策略相关理论的引领下改革教学实践,我们又将课题修改为《学习策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1年)。
2001年全面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问题,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广泛、更坚实的改革背景支持。我县也决定将本课题的全面开展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以?学习策略?作为导引,我县诸多学校和教师广泛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基于自身经验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与学习策略有关的教改研究课题,如中学生消极学习情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学习?自信、自控、自理?研究、中学生自主阅读教学研究、中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农村小学生学习依赖性问题研究、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农村学生学习自我监控与调节指导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希冀通过关注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学、怎样改进学?,研究教师?什么样的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灵活、有效地?学?,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学力发展。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我们对?学习策略?的再认识与再思考,对传统教学中优秀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勤奋教育的反思与辨析,以?学习策略?为视点审视这些经验的合理成分与科学内核。在这一过程中对基于学习策略开展教学方式改革研究的目标与实施思路进行归纳与梳理。对于?学习策略?本身,我们逐渐感觉其是一个?系统?,我们的视野关注的是一个?领域?而非某一个具体策略。开展这项教改研究,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习质量的改善,其主要标志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能主动、灵活、有意义地学(积极的思维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学习方法的习得)。研究的着眼点始终在学生(学习策略问题),教改的着力点始终在教师(有效教学方式)。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用?基于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来浓缩和概括我们这项教改研究想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基本主张。
二、研究思路与成果主要内容
作为区域性教改研究,我们将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研究活动导致的教学实效作为主
要追求目标。为此我们在研究思路上注重?自下而上?,追求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课题研究与行动改善相结合、宏观引领与微观探索相结合、继承已有经验与开发教改新措施相结合。具体行动策略参考了?软系统方法?,让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学习策略?为问题的?原点?,通过不断地、持续地感悟、辨析、归纳、探索、运用,使教师教改研究的过程成为对?学习策略??赋值?的过程。教师在?赋值?过程中找到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反思性学习能力、学习成功感、学习独立性与依赖性、思维策略、阅读策略、联系生活学习、多种感官学习、自我监控与调节、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等。?研究?就是将这些问题作为线索,探索相关教学方式改善的思路与措施,进而促进学生相关学习状态与质量的改善。作为全县性区域性教改,我们在宏观上有一定的规划,但更多的是把教改行动的主动权交给学校与教师。基本思路是在?学习策略?这个基本概念引领下,在县域内实行“典型引路、分类推进、全面辐射、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学习策略”可以描述为“决定是否有效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之总和”。学习策略既可能是学生显性的学习技能或学习调控技巧,也可能是学生有关学习的经验性默会知识。学习策略是伴随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而形成与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学习策略是?习得?的,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主体性,取决于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指导水平,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我反思水平等。学习策略是?可教性?和?不可教性?的结合,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着眼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学力?。优秀教师的传统经验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勤奋+方法?,其本质是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关注。他们 ?教得好?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得好?。基于以上认识,形成我们的基本教改主张: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服务于学。
相应教学改革主要思路如下:
(一)关注‘学习者’的自身问题。具体的教改落足点有:关注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学和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学生学习意志力锻炼等。
(二)‘教’给学生丰富的认知策略。教师教学前的目标设计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让学生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教师让学生怎样去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知策略教学努力做到专门性与渗透性相结合,重渗透性;显性与暗含相结合,重暗含;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重综合性;着眼学科与着眼学生相结合,
重着眼学生;短暂训练与持续训练相结合,重持续训练;共通方法指导与个性方法指导相结合,重个性方法指导。
(三)让学生在真实的智力活动中学习。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灵活化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
(四)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选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展进行即时性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归因与自我强化,让学生学会自我补救与调节。
(五)用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做到评价目标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目标,建立信心;评价主体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进来;评价结果个性化,教学评价改革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改革,要千方百计引导教师把教学的功夫下在?教学生学?上。
主要操作成果如下:
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学、怎样学、怎样改进学?,着力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培养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反思与调节。
●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 具体措施有: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冲动”。如理想目标分解激励,加强学习目的(理想)教育,利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等。
(二)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做法有:适时进行激励,维持学生自信,理性对待得失,为学生树立自信、成功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纵比看到自我学习成就,鼓励学生接受学力力所能及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提高自我效能感训练,建立成长记录袋,使用激励性批语等。
(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重视情境、活动、趣味,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关注现代技术与校园文化浸染,开展体验性反思活动,如开展《假如我是老师(班主任)》、《假如我是学生》的师生征文活动,选编成《心灵火花》专辑,供师生交流学习、思考。开展《学习中的?苦?与?乐?》专题征文与演讲活动。开展?感受我的成长?专题班队活动。注重以评价促体验,如开展的?组长心中的我、同桌心中的我、家长心中的我、老师心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等系列活动。评价方式多样化,如课堂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