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得到迅速的发展;要想发展现代工业生产,不仅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而且还需要有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独立科学。 哲学背景,当时德国在科学与哲学关系上的倾向,就是强调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应当抛弃关于经验以外的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的玄学争论。冯特想超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实际上把各种哲学加以混合。
科学背景,19世纪后期,德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并在大学里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提倡观察和实验。德国科学家注意吸收外国科学理论,创造性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生命过程。 2.冯特的心理学思想
身心平行论----认为人的心理不是人脑生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而是互相平行的独立的结果。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研究间接经验,心理科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
研究任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心理元素包括感觉--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感情---显示的是经验的主观内容。感情三度说,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认为任何一种感情都可以在此三个维度所组成的坐标图中定位。心理复合体的结构,是由各种心理元素组成的,把由感觉组成的复合体称为观念,分意象与知觉两种;把由集中感情所组成的复合体成为感动。心理复合体的形成,是由联想和统觉组成。联想有融合、同化、复合、相继性联系四种。复合体的规律----创造产物原则,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产生了新的性质。心理关系原则,指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其个别元素的意义。心理对比原则,两种相反或者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研究方法------内省法:通过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实验内省法: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研究感知、联想、反应时。历史文化产品分析法,对语言、思维等过程通过演绎观察技术、跨文化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加以考察。语言、神话、风俗是组成民族心理学的三要素。
心理科学观--与哲学,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裂。与生理学,心理和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具有一致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心理学的应用性,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的是正常人的一般心理。
评价-----1.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培养了一支国际性的心理学专业队伍。局限;理论体系显得庞杂和混乱,尽管宣称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但仍未摆脱内省主义的影响,.尽管主张整体的心理学观,但仍具有元素主义的倾向。 3.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体系
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的研究对象就是经验。 学科性质---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从对象上反对研究心理的意义,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否则会发生刺激错误。从反对机能心理学来看,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技术,不是心理学本身。
任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的结构。是什么,确定构成心理结构的元素,将具体或实际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成分。怎么样,发现这些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律。为什么,弄清楚心理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仍然是内省法。
与冯特的区别------心理元素数量上认为有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心理元素的基本性质具有强度、性质、持久性、清晰性、广延性;在感情维度上,认为感情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不讲统觉,用注意代替之,认为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复合体上,知觉心理元素是感觉;
观念心理元素是意象;情绪心理元素是情感。 评价---贡献,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使心理学第一次脱离哲学和生理学,有了正式的学术身份和结构;用严格的内省法将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引入心理学;培养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局限,过分的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将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局限在对意识元素的分析上;忽视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研究方法过分单一,过于倚重内省,限制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拓展。
4.机能主义广义上包括欧洲的机能主义和美国心理学总倾向的机能主义。
欧美机能主义的异同比较------欧洲的机能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机能,但并不特别强调意识在人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总倾向的机能主义则特别重视意识在适应中的作用并注重个人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和作为美国心理学总倾向的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它的主要发展在美国,但思想和理论基础却是由欧洲的英法奠定的。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秉承了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的哲学思辨,对心理学的研究以能在思想理论领域取得最终成就为目的;而美国则是以如何能把这种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为主。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的共同特点:①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时主要的方法;②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 ③从重视内省方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④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的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的问题;⑤从主张心理学史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5.华生的心理学思想
研究对象------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认为行为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s--反应r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将反应分成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四种。将心理学视作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1观察法,将观察法分成无帮助的观察即自然的观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以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和借助仪器的观察,所有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2条件反射法,认为是最客观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其行为观点的研究方法,分成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和用以获得条件反射的方法两种。3口头报告法,正常人身上有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其所讲的口头报告法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4测验法,是不依赖语言,只与外显行为有关的测验,测量的是被试对情境的反应。5社会实验法,是对形成一套能够更有效的改变社会的心理原则的具体化或应用,具有操纵或改变社会情境和反应已经确定,并被社会认可,考察引起该反应的社会情境两种具体程序。
其他心理学理论----1.本能理论,早期并不否认本能,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本能,后期完全否认本能,认为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的概念。否定遗传和本能的作用,将导致其环境决定论与教育万能论。2.情绪理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本能和情绪都是遗传的类型反应,但有区别,情绪三维理论:恐惧、愤怒和爱。华生依据形成恐惧反应的事实,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3.思维理论,思维就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思维与言语无本质区别:言语是一种外部的语言习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一种内隐的语言习惯(无声的谈话)。4.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反应方面所具有的现有的、潜在的全部资产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资产是指已被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体、社会化了的已被调整过的各种本能、社会化了的情绪,以及这些东西之间的各种组合和相互关系;个人对于当前或将来外界环境适应的能力。债务是当前环境下发生作用和阻止其对以改变的环境进行顺应的潜在因素。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
的最后产物。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评价-----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6.托尔曼的心理思想
研究对象----整体行为,其具有以下特征。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
中介变量-------认为介于环境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中介变量---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反应是刺激物的类型及其所提供的方式、刺激情境、遗传作用、经验或训练、年龄共同作用的。最初,中介变量分成需求变量--动机和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后来,分成需求系统、行为空间、信念----价值体系。
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符号,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而关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学习,就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期待,是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分成记忆性期待--由于过去经验而导致的对一件事的可能性期待,感知性期待--由于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推理性期待--经验综合目标物的刺激。3.位置学习,是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4.潜伏学习,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
评价-----贡献,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局限,没提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定义,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色彩,从动物学习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 7.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加以确定。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伴随着原始内驱力的下降,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反应势能,是指反应在既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可以从几种可测量的行为中推断出来。
8.斯金纳的心理学思想,主张心理学是一个目的在于对行为进行描述而不在于解释的体系,反对对刺激本身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学只要研究行为本身,并在对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和描述其规律。
行为分析法--认为完好机体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因此行为研究应该使用操作的方式,实验者可以通过设置和控制一定的实验情境,并操纵自变量,继而观察对象的行为变化。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的行为,较被动,受刺激物的控制。操作性行为,是一种有机体操作的行为,是主动的,代表着有机体与环境的主动适应,与行为的结果有特定关联。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大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增加的是行为发生的频率。操作性条件的消退,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削弱,但表现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操作性条件的分化,就是运用渐进的方法,强化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动物形成选择性反应渐进的方法。
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言语行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心理治疗观、社会控制计划 9.班杜拉的心理学思想-----人的行为是主客观交互作用的结果
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所关心的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还有另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