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影响。 【思考】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诸子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什么?
试答: 【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重点二 先秦儒学的思想及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仁和仁政
(1)“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2)“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对孔子的“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其主张是,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对点训练] 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B.强调理性思考 D.反对贵族专权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2.礼和礼治
“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对点训练] 2.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
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西周礼乐制被后世沿用 B.国人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C.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 D.儒学经世致用的入世观
解析:选C。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可知,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A项;根据“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可知,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对礼乐进行传承,排除B项;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与西周礼乐无关,排除D项。
3.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2)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3)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
[对点训练] 3.下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
言论者 老子 管仲 名句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出处 《老子》 《管子·牧民》 孟子 《孟子·离娄上》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解析:选A。由表中信息可知,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具有民本思想,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的崇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史料二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史料三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解读】 史料一是孔子关于道德与礼乐关系的阐释;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孔子思想道德观念的评价和认识;史料三论述了毛泽东对孔子道德观的认识及态度。
【思考】 据以上三则史料,概括孔子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并分析伏尔泰和毛泽东对孔子法治观的认识。
试答: 【提示】 孔子的道德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孔子的法治观: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仁的思同 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为政以德 性相近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 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先秦儒学折射出的社会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重点三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及主张,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了其反映的社会阶段特征。
【思考】 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试答: 【提示】 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
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