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命题点:先秦儒学的历史渊源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
6.(2015·高考全国卷Ⅱ·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命题点:先秦儒学的主张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家学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三、转换思维角度
7.(2018·高考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命题点:墨家的思想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
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江苏三市调研)《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
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可知,荀子的孝道增加了“义”的标准,故选B项。据材料“子夏问孝”可知,此处考查的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材料“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可知,荀子强调的是义而不是仁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父子关系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排除D项。
2.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解析:选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故选A项,排除B、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
3.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
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解析:选C。题干“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韩非子之所以划分三个阶段是为了说明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不能判断礼崩乐坏,排除D项。
4.(2020·北京昌平区质量抽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 C.社会秩序
B.君主权力 D.个人价值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出发点是针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道家思想涉及宇宙时空的探求,而其他派别并未涉及,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
攻”,均未体现加强“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不是强调个人价值,排除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福州质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解析:选A。材料中孔子批评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则表示肯定,说明他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肯定,并未涉及孔子反对诸侯争霸,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并未像对晋文公那样批判,但这并不能说明孔子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排除D项。
2.(2020·广东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君权神授 C.民贵君轻
B.以礼治国 D.仁者爱人
解析:选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仁”,排除D项。
3.(2020·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选B。据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孔子重视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项。
4.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国人的选官意见,而非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军功选人,排除D项。
5.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
6.(2020·江苏苏州一模)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
A.人臣要效忠君主 C.君主要以礼待臣
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解析:选A。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臣要忠于君主,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要效忠君主,而不是强调人臣可以抗命,排除B项;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对君主要以礼相待,排除C项;据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可知,臣子可以抗命,排除D项。
7.(2020·山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相关推荐: